邱大俊 作品数:16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广东联合基金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机械工程 更多>>
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研究 黄晖 董俊德 张燕英 刘胜 周国伟 李涛 练健生 邱大俊 谭烨辉 蔡创华 该项目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应用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保护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历经多年的综合研究,系统阐释了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关联;率先开展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关键功能群的...关键词:关键词:生态系统 造礁石珊瑚记录现代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8年 造礁石珊瑚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已被广泛用作环境因子的代用指标。过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质年代环境信息的记录,随着样品分析测试精度的提高,用造礁石珊瑚骨骼研究现代热带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增多,尤其对于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事件信息的记录。许多研究都证明了造礁石珊瑚骨骼中各种示踪剂在监测过去环境变化方面的有效性,对目前和将来的生态监控以及环境研究都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珊瑚基础生理学的机制尚未完全探明,进一步了解珊瑚微观结构层次的生理机制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所在。我国学者已开展了南海西沙、南沙、台湾岛、海南岛、徐闻和涠洲岛等地区的造礁石珊瑚骨骼多种指标的研究。 符曲 黄晖 练健生 邱大俊关键词:造礁石珊瑚 环境污染事件 隐藻与红色中缢虫共生关系的原位研究 原生生物与藻类共生现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但对于二者的生理机制及功能仍知之甚少。以往研究认为,红色中缢虫吞食隐藻细胞后仅保留其叶绿体或细胞器进行内共生。 邱大俊 黄良民 林森杰关键词:隐藻 赤潮 转录组 环境DNA分析大亚湾夜光藻藻华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2022年 夜光藻是全球广泛分布的藻华种之一,其摄食作用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环境DNA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文章研究了2021年1月中旬大亚湾夜光藻高丰度站位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夜光藻高丰度站位的海水温盐条件为温度14.4~18.3℃、盐度32.52‰~33.14‰。夜光藻丰度较高的站位中,卡顿藻科、海链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2.41%和2.23%,明显高于其他站位的0.75%和0.62%;同时拟哲水蚤科与长腹剑水蚤科等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22%和4.46%,明显低于其他站位的64.13%和11.12%。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夜光藻丰度增加可能导致其对拟哲水蚤科等类群摄食压力增加,拟哲水蚤科类群丰度减少降低了卡顿藻科、海链藻科、原甲藻科、隐芽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摄食压力,使其生物丰度增加;同时夜光藻摄食压力增加使得裸甲藻科、圆筛藻科等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因此,夜光藻丰度增加影响了水域中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综上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有助于认识夜光藻在浮游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地位,可用于浮游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分析。 陈靖夫 钟瑜 王磊 郭雨沛 邱大俊关键词:夜光藻 食性 纤毛虫与藻类共生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年 纤毛虫与藻类的共生关系在水体环境中广泛存在并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的生态功能,以及显微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包括草履虫与小球藻共生关系建立的4个过程及其互作机制、红色中缢虫与隐藻的共生关系、宿主与共生体之间的互作等内容;提出了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草履虫食物泡膜(digestive vacuole,DV)与围藻膜(perialgal vacuole,PV)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红色中缢虫与隐藻共生关系的建立过程、红色中缢虫在共生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周庆兰 饶小珍 邱大俊关键词:绿草履虫 小球藻 隐藻 隐藻与红色中缢虫共生关系的原位研究 原生生物与藻类共生现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但对于二者的生理机制及功能仍知之甚少。以往研究认为,红色中缢虫吞食隐藻细胞后仅保留其叶绿体或细胞器进行内共生。 邱大俊 黄良民 林森杰关键词:隐藻 赤潮 转录组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大亚湾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采用Illuminate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大亚湾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的食性。在夏季(2017年8月)和冬季(2018年1月)对大亚湾内不同站位拖网采获的四组样品中,分别挑取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进行18S rDNA V4区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四组样品的序列,经过处理每组样品得到约30,000条高质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肥胖软箭虫的食物来源于16个门类生物,主要的优势类群分别来自于3个门类的浮游动物(刺胞动物门46.16%、节肢动物门的桡足类19.16%和栉水母动物门14.22%),真菌类的2个门类(子囊菌门14.04%和担子菌亚门4.48%),以及少量浮游植物类群的2个门(褐藻门0.06%和隐藻门0.03%)。另外,还检测出少量肥胖软箭虫可能摄食的纤毛虫、线虫、住囊虫、海葵等。夏季湾内肥胖软箭虫食物中子囊菌门贡献最高(43.3%),这与大亚湾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有关;夏季湾口外海水带来丰富的暖水性栉水母,占肥胖软箭虫总食物丰度的55.25%。冬季湾内肥胖软箭虫摄食哲水蚤比例达49.94%,而湾口肉质介穗水母占比高达85.3%。分析结果可见,肥胖软箭虫的摄食具有偏好性,且明显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研究探讨了大亚湾不同环境下肥胖软箭虫食性转变及其食物来源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为深入揭示浮游动物在海湾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马婕 李开枝 邱大俊 谭烨辉 黄良民 张俊彬关键词:高通量测序 食性 Preliminary Study of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in Autumn 被引量:3 2007年 Microzoopi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autumn (betwee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04. Dilution technique using chlorophyll a (Chl a) was employed to estimate grazing rates and grazing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lymenophorea Oligotrichida was the dominant group with 16 species, and there were 4 species in Oligotrichina and 11 species in Tintinnina. The ciliates abundance ranged from 9 to 102 ind/m^3,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s of phytoplankton (k) varied from 0.03 / d to 2.13 / d. Grazing rates of microzooplankton(g) ranged between 0.01 / d and 1.06 / d. The grazing pressure on initial phytoplankton stock (Pi) and primary production (Pp) was 0.089 % - 65.23 % and 33.63 % - 86.04 %, respectively. The grazing of microzooplankton was mainly limited by ciliates abundance. Results of grazing pressure on primary production indicated that microzooplankton played an improt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苏强 黄良民 谭烨辉 徐润林 李涛 许战洲 张建林 邱大俊珠江口微微型光合生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正>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口水域光合生物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巨大的影响。对于珠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水华)已有许多研究,但有关珠江径流输入对其河口水域微微型光合生物分布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2005... 邱大俊 黄良民 张建林 宋星宇 张俊彬 谭烨辉 尹建强 刘胜关键词:聚球藻 文献传递 核糖体小亚基V4和V9区引物扩增大亚湾真核浮游生物的比较研究 2023年 对大亚湾水体的环境DNA分别进行18S rDNA的V4和V9区的引物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并比较分析二者浮游真核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相对丰度。18S rDNA V4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纲,101目,浮游植物52纲,69目;18S rDNA V9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7纲,81目,浮游植物56纲,101目。两对引物对浮游真核生物扩增都具有较高覆盖度,在纲级别上二者的结果相近:颚足纲(Maxillopoda)是浮游动物优势类群;甲藻纲(Dinophyceae)、圆筛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小豆藻纲(Mamiellophyceae)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其中甲藻纲多样性与丰度的结果相近,而18S rDNA V9区引物扩增得到的圆筛藻纲丰度高于18S rDNA V4区引物。分析结果表明,18S rDNAV4区引物扩增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比18SrDNAV9区引物高,而18SrDNAV9区引物扩增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比18S rDNA V4区引物高。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确定大亚湾海区大量存在着寄生型甲藻(Syndiniales),小豆藻目(Mamiellales)。 郭雨沛 黄良民 钟瑜 钟瑜 谭烨辉 谭烨辉 邱大俊关键词:基因多样性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