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淑芳
- 作品数:30 被引量:27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学分制下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报告被引量:8
- 1996年
- 学分制下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报告连淑芳(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1引言大学新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随着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和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化,他们渴望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但是由于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个人...
- 连淑芳
- 关键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学分制团体咨询交往能力参加者
-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政治性“过度阐释”现象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意义时,由于价值心态、主体需要、从众心理等的影响,往往出现偏向政治意义的"过度阐释"。这种政治性"过度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克服政治性"过度阐释"的消极影响。
- 连淑芳阮杜娟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
- 想象对大学生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2
- 2006年
- 通过对大学生在三种想象条件下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IAT的结果的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反刻板印象想象策略的干预效果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即使是大学生,在性别-职业刻板印象上也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反刻板印象想象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
- 连淑芳
-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 全面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 1996年
- 逆反心理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并以否定的情绪表现出来,即为逆反心理。对此广大思政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从多方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许多预防和克服的对策,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将逆反心理单纯看成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心理活动,这就有失偏颇了。 诚然,在部分学生身上存在一些逆反心理的表现,
- 连淑芳
- 关键词:逆反心理部分大学生思政工作社会心理现象情绪表现
-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
- 群体性事件属于集群行为的一种,是相对自发的、不可预料的、无组织的、在不稳定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和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其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对基本生存需求的维护、偏见或归因偏差导致不信任、从众心理、去个性化和流言。...
- 金国华连淑芳姜珊
- 关键词:突发事件社会心理
- 文献传递
- 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实验研究被引量:30
- 2004年
- 本研究应用模糊主次评判方法配合语义启动技术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在年龄刻板印象上存在自动激活 ,而且没有性别差异 ;用不同性质的启动词来激活与年龄有关的刻板印象 ,激活后的刻板印象对年龄的判断有不同的影响 ,而且被试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点 ,表明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 ;人的判断具有模糊性 ,模糊主次评判方法有助于社会认知领域的量化研究 。
- 连淑芳
-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 模糊集合论及心理模糊统计试验
- 1985年
- 引言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所谓年轻,就是其历史短暂,但不乏青春活力。然而,这也意味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使用的科学手段还不够完善。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揭示出:它和社会,生物,地理,环境,人文等学科一样,是一门严格的、系统的定量科学。
- 连淑芳
- 关键词:研究方法心理过程模糊集合论不确定性
- 观点采择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该研究对大学生在观点采择和控制两种条件下,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观点采择策略的干预效果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职业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无论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受到观点采择策略的干预,男女被试均表现出同等的情形,说明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观点采择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实验证明研究设计的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I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
- 连淑芳杨治良
-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观点采择
- 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2
- 2007年
- 通过抑制组和控制组之间性别刻板印象的IAT的结果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抑制策略的干预效果相当的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内隐刻板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抑制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我们设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IAT是可行的;要彻底消除刻板印象,改变社会本身、改变文化环境也许是一个最艰苦和最好的办法。
- 连淑芳杨治良
-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
- 对刻板印象这一社会认知现象的本质的了解伴随研究的不断加深而加深,至今仍在探求之中。综观80多年的研究历史,我们将之分为早期、近代和现代三个研究阶段。可以说刻板印象的研究历史悠久,历经坎坷,直到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才生机毕现。...
- 连淑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