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赵清梅

赵清梅

作品数:52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北方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苦马豆
  • 24篇苦马豆素
  • 17篇棘豆
  • 13篇内生真菌
  • 8篇纵隔
  • 8篇菌落
  • 8篇菌丝
  • 8篇菌丝体
  • 6篇疯草
  • 5篇山羊
  • 5篇生物合成
  • 4篇犊牛
  • 4篇犊牛腹泻
  • 4篇芽管
  • 4篇体外
  • 4篇体外培养
  • 4篇牛腹泻
  • 4篇细胞
  • 4篇奶牛
  • 4篇苦参

机构

  • 37篇北方民族大学
  • 32篇宁夏大学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1篇赵清梅
  • 44篇余永涛
  • 13篇何生虎
  • 13篇王建华
  • 12篇耿果霞
  • 10篇王建娜
  • 4篇白晓南
  • 4篇李金荣
  • 3篇张蕾蕾
  • 3篇许立华
  • 3篇窦忠英
  • 3篇杨学义
  • 2篇崔忠华
  • 2篇李勤凡
  • 2篇王建礼
  • 2篇葛松
  • 2篇张志敏
  • 2篇宋毓民
  • 2篇邓晓娟
  • 1篇刘建利

传媒

  • 6篇中国畜牧兽医
  • 5篇农业科学研究
  • 4篇动物医学进展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2篇畜牧与兽医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甘肃畜牧兽医
  • 1篇生命科学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畜牧兽医科技...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苦参碱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研究苦参碱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试验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灌胃苦参碱,第Ⅰ∽Ⅲ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4.70,4.90,2.47 mg/kg,第Ⅳ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30 d,然后测定小鼠体重、血液生理指标、脏器系统,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小鼠平均日增重升高;第Ⅰ组小鼠白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肾脏、脑组织肿大,脏器系数显著升高(P〈0.05),部分细胞变性坏死,肾脏表面有点状出血;第Ⅱ、Ⅲ组小鼠主要脏器系数、血液生理指标和组织结构与第Ⅳ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苦参碱的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脑、肝脏、肾脏。
赵清梅邓晓娟顾俊杰余永涛
关键词:苦参碱亚急性毒性小鼠饲喂试验组织病理
组织块法分离山羊皮肤干细胞研究
2006年
采用组织块法从表皮和真皮中分离山羊皮肤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两种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从表皮和真皮中均能分离得到皮肤干细胞;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可传11代,真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体外可传17代;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第1代K 19和in tegrin-β1阳性细胞率及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4.0±1.62)%,(37.5±2.12)%,(19.4±1.77)%,而真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分别为(29.2±3.12)%,(33.0±1.12)%,(16.6±2.60)%;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第3代K 19和in te-grin-β1阳性细胞率及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6.4±1.82)%,(55.3±1.98)%,(25.3±1.08)%,真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分别为(53.7±1.17)%,(63.0±1.12)%,(30.9±2.16)%;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真皮来源的干细胞的体外活力以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克隆形成率均极显著高于表皮来源的皮肤干细胞(P<0.01)。
史明艳杨学义赵清梅韩雅婷窦忠英
关键词:组织块山羊皮肤干细胞真皮克隆形成率
山羊角膜上皮细胞与角膜内皮细胞分离培养研究
各种角膜疾病和外科损伤都会导致角膜细胞受损,当损伤超过其生理代偿时,就会发生角膜病变,严重时会导致角膜盲。目前角膜移植是治疗此类角膜疾病比较成熟的方法,但受到了供体角膜缺乏、术后并发症、角膜供体老龄化等条件的限制。将自体...
赵清梅
关键词: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
文献传递
棘豆埃里格孢菌FEL2-OG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棘豆埃里格孢菌FEL2-OG,于2008年10月18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CCTCC NO:M 208142。该菌株的菌落呈圆形,起初为白色,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变为淡黄色、黄褐色、...
王建华余永涛王建娜赵清梅耿果霞
文献传递
社会互作奖赏效应的多巴胺依赖机制被引量:9
2011年
社会性玩耍、配偶联系和母子联系等亲密社会互作会激活中脑-边缘-皮质多巴胺(DA)系统(mesocorticolimbic dopamine system,MCLDS),促进DA传递。阿片肽、催产素(oxytocin,OT)和加压素(vasopressin,AVP)能够促进亲密的社会互作,并通过调制DA的活动,提高社会互作的奖赏价值。社会互作和滥用药物之间相互影响,阿片肽、OT和AVP系统是两者交互作用的重要枢纽。揭示两者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对于开展精神疾病或成瘾戒断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建礼邰发道赵清梅
关键词:奖赏社会联系成瘾多巴胺神经肽
双歧杆菌在家畜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共生菌,具有改善肠道健康、防治腹泻、提高饲料转化率、调节机体免疫等益生功能,双歧杆菌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是畜牧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双歧杆菌的种属分类、分离与培养、在家畜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机理及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陈颖汪雪崔省委赵清梅余永涛
关键词:双歧杆菌
棘豆埃里格孢菌FEL4-OOc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棘豆埃里格孢真菌FEL4-OOc,于2008年10月18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CCTCC NO:M 208143。该菌株的菌落呈圆形,边缘规则,培养初期为白色,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逐渐转...
王建华余永涛王建娜赵清梅耿果霞
文献传递
产后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征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郭仕辉余永涛赵清梅许立华许立华何生虎何生虎李柯
关键词:奶牛酮病Β-羟丁酸肝脏功能低血钙症
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微生物发酵床技术是一种新型养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研究与发展。该技术能较好地处理粪污,基本实现了粪污零排放,减少了对土壤、水质、空气的污染,同时能够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提高肉品质,降低畜禽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本文以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原理为支撑,剖析了发酵床对环境及畜禽的影响,并对影响发酵床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概述。
刘慧于鲲崔省委马云赵清梅余永涛王进宽
关键词:发酵床菌种垫料
披针叶黄华中2株蠕形分生孢子内生真菌的鉴定被引量:1
2015年
对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中分离的编号为SP01、RM02的2株蠕形分生孢子内生真菌进行种属分类鉴定。观察真菌的形态,提取真菌DNA,扩增并测定其ITS、GAPDH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并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表明,SP01菌株的形态特征与凸脐孢属(Exserohilum)中的E.rostratum最为相似,与E.rostratum的遗传进化关系最为密切;RM02菌株的形态特征与弯孢属(Curvularia)中C.spicifera、C.australiensis最为相似,与C.spicifera的遗传进化关系最为密切。确定披针叶黄华中分离的SP01、RM02分别为E.rostratum和C.spicifera。
孙大林赵清梅余永涛罗永红朱海吴勇郭浩满吴秀枝李明月
关键词:内生真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