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春
- 作品数:45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白寿彝先生的回族史料学研究
- 零散而不集中,是回族史料分布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增加了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困难,而且影响到回族史研究的发展。因此,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是推动回族史研究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白寿彝先生十分重视回族史研究的资料建设。一方面对史...
- 赵梅春
- 关键词:回族史
- 刘知幾论叙事与信史被引量:1
- 2014年
- 刘知幾认为,叙事之美须以反映历史真实为指归,文质相称的叙事风格能准确地反映历史实际,华而不实的文风则有碍于历史撰述之如实传真。史家撰述应尚简、用晦,力戒妄饰,以便在展现国史之美的同时彰显历史之真。这是从信史的角度讨论历史叙事问题。这种认识将古代史学的叙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为当代史学研究者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叙事学的笼罩之下,深入理解与研究历史叙事的特性提供了思想资源。
- 赵梅春
- 关键词:刘知幾历史叙事信史
- 从“‘梁启超式’的输入”到当代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走向论析被引量:3
- 2012年
- 自20世纪初以来,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到新史学话语体系,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近年来史学界有关建构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讨论,表明中国史家期望超越对西方史学话语的简单引进与仿效,要求建立根植于中国历史实际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史学话语体系。这标志着经过百余年中西史学的碰撞、融合,中国现代史学已开始摆脱对外来学术的依附状态,力图确立自己的学术自主性。
- 赵梅春
- 关键词: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
- 民族主义史学思潮下的中国通史撰述
- 2020年
- “九一八”事变后,“书生何以报国”这一问题时刻萦绕在史家心中,“为学问而学问”的新历史考证学被民族主义史学思潮所代替。撰写一部中国通史,从历史深处揭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指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前途,激励国民爱国心与增强民族自信力,成为史学研究者实现报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在民族主义史学思潮下,中国通史撰述再次出现高潮。
- 赵梅春
- 探索、开拓与使命感——《瞿林东文集》读后
- 2018年
- 《瞿林东文集》汇集了瞿林东先生40年来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瞿先生从"断代"到"会通"的治学路径及其在史学理论遗产发掘和史学史研究新领域开辟方面的贡献,也反映了瞿先生在追寻史学的社会价值方面所进行的艰辛努力和深沉的学术使命感。
- 赵梅春
-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历史理论史学理论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 2018年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40年来则是其发展的又一高潮,并且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远远地超过了前者。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的丰富方面,更体现在新的研究模式的建立与新研究领域的开辟、有关学科建设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对近现代中国史学和少数民族史学的重视,以及对史学发展中新问题的关注和探讨等方面。新的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所谓新的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
- 赵梅春
- 关键词: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历史理论
- 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
- 撰写通史是中国史学的传统,清代学者章学诚曾将这种注重于"通",提倡通史撰述的传统概括为"通史家风"。20世纪的中国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要求通过对历史进程的考察,明确发展方向,因而激发起史学家经久不息的撰述中国...
- 赵梅春
- 文献传递
- 略论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教学思想
- 赵梅春
- 7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的变迁被引量:2
- 202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经过艰难的探索,实现了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启超"史学史的做法"到以"两个重大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转换。这种变化使中国史学史研究摆脱了以史官、史家、史著为框架的窠臼,开始从史学与社会、时代的互动中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阶段性特点、面貌和规律,以及史学对社会的影响,从偏重于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转向重视历史理论、史学思想、史学的社会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新的研究范式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史学史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一方面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研究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一次迎来了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高峰。近年来,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的讨论,表明在反思现有研究范式基础上即将开启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新范式的建构。
- 赵梅春
-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范式转换
-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刘知幾文史观再认识
- 2017年
- 刘知幾通过对文、史流变的考察以及对文士之文与史家之文、文才与史才的辨析,指出史家之文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事核,体现了历史叙事之美,而文士之文绮扬绣合、雕章缛彩,以之叙事,必定损害史学之实录品格,而且认为文士不懂史学义例、史家撰述宗旨,缺乏史才。因此,他主张文史应该分离,文人不能修史。
- 赵梅春
- 关键词:刘知幾文才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