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斌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S-TE剩余污泥溶解过程中VSS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分泌胞外酶、促进污泥溶解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AT07-1,将AT07-1培养液接种到不同浓度(TSS约为7.5、14.5、20.5 g/L)的剩余污泥中,于65℃进行嗜热菌溶解试验,并与未接种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接种嗜热菌AT07-1促进了污泥中悬浮固体的溶解。60h时接种试验VSS的溶解率分别为61.41%、53.79%、41.86%,比不接种试验同期分别提高了27.57%、25.24%、16.26%。试验条件下VSS溶解过程在初始阶段(t=3d)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接种后溶解速率常数Kd显著提高,从0.12 d-1、0.08 d-1、0.09 d-1分别增加到0.27 d-1、0.24 d-1、0.13 d-1。
- 杨永林李小明郭亮贾斌
- 关键词:S-TE剩余污泥嗜热菌
- SBR无厌氧段实现生物除磷被引量:22
- 2008年
- 研究了SBR在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SBR在进水后未经过传统除磷理论认为所必须的厌氧段而直接好氧曝气,废水中磷的浓度仍下降较快.在曝气时间为4 h,进水COD浓度为400 mg·L^-1左右,反应过程中pH值7.0±0.2时,进水中TP浓度由15-20 mg·L^-1降到1 mg·L^-1以下,磷的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反应过程中传统的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较低(PHA浓度在5 mg·L^-1左右),聚合磷酸盐(聚磷)在4 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好氧开始时聚磷含量为83.034 mg·g^-1好氧1h时污泥中聚磷含量为79.980 mg·g^-1,好氧结束时聚磷含量为83.086mg·g^-1),在0.5 h沉淀和3.5 h静置期内聚磷没有明显的水解现象.此研究表明在无厌氧段、无PHA合成而直接好氧曝气,聚磷菌亦能将废水中磷酸盐合成聚磷,通过排除富磷污泥而达到除磷目的,这和传统的理论与研究有所区别.
- 王冬波李小明杨麒张杰刘依磷柳娴贾斌曾光明廖德祥
- 关键词:SBR聚磷
- 双室和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比较被引量:13
- 2008年
-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可分为双室和单室燃料电池。简述了双室和单室MFC的工作机制,综述了双室MFC中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分割材料和单室MFC中"二合一"、"三合一"型以及无膜型电池的特点,比较并分析了双室和单室MFC在构型上的优缺点,以及两者在内阻、功率密度和库仑效率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展望了MFC的发展前景。
- 贾斌李小明刘志华杨麒廖德祥曾光明邹高龙胡劲梅刘精今
-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内阻功率密度库仑效率
- 剩余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研究被引量:37
- 2009年
- 利用厌氧污泥作为接种体在不加入任何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20 d成功地启动了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成功后对剩余污泥作为燃料产电特性以及底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为495 mV(外电阻为1000Ω),最大功率密度达到44 mW.m^-2,稳定期间内阻约为300Ω.在1个运行周期中,污泥SS和VSS的去除率分别为27.3%和28.7%,pH值的变化范围为6.5-8.0,COD的起始浓度为617 mg.L^-1,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稳定在1150mg.L^-1左右,随后逐渐下降,糖的起始浓度为47 mg.L^-1,逐渐增大到60 mg.L^-1之后浓度逐渐下降.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剩余污泥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最清洁的电能,为污泥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 贾斌刘志华李小明杨永林杨麒曾光明刘医刘倩倩郑施雯
- 关键词:剩余污泥底物污泥资源化
- 剩余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 我国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含量约为50%~70%,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属于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类型,污泥中同时含有丰富的N、P、K等营养元素及微生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Ca、Mg、Cu、Zn、Fe等。随着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泥...
- 贾斌
-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剩余污泥功率密度
- 文献传递
- 2种典型基质作为碳源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SBR单级好氧工艺以2种典型基质(R1:葡萄糖;R2:乙酸钠)作为碳源时的除磷效果,试验运行方式为瞬时进水→曝气(4 h)→沉淀、静置(8 h)→瞬时出水.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中R1磷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R2.R1、R2中好氧曝气段反应器中单位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总磷(TP)去除量约为7.2~7.7、3.8~4.6 mg.g-1,静置期单位MLVSS的TP释放量分别为3.6~3.8、2.7~3.1 mg.g-1.R1反应过程中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含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糖原质浓度在曝气30 min时增长到最大值,曝气结束时微生物体内糖原质水平消耗到微生物的原始水平;R2中PHA和糖原质在曝气约45 min时均观察到最大的积累量.本研究试验现象表明在R1反应器中糖原作为其好氧段主要的能源物质为其生物代谢提供能量,而在R2反应器中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于PHA的分解辅以糖原的水解,这也表明在单级好氧生物除磷过程中糖原质能代替传统厌氧/好氧(A/O)工艺中的PHA成为微生物的能源物质,且由于R1比R2有更多的糖原质的积累,使得R1中磷的去除效率高于R2.
- 刘医璘王冬波李小明杨麒邹高龙贾斌曾恬静丁艳曾光明
- 关键词:生物除磷PHA糖原聚磷
- 盐度变化对SBR中硝化作用的动态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针对含氨氮废水,研究了逐步提高盐度(以氯离子浓度计)驯化活性污泥过程、淡水活性污泥受到一定盐度冲击过程以及经过30000 mg Cl/L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在盐度波动时对SBR反应器中亚硝化和硝酸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逐步提高盐度驯化的过程中,NH4+-N的降解速率在盐度提高为15000 mg Cl/L时先降低后升高,当盐度为25000mg Cl/L时,反应周期末有大量的NO2--N累积,当盐度高达30000 mg Cl/L时,NH4+-N的降解速率仍然维持在一定水平,这说明硝酸化过程比亚硝化过程更容易受到高盐度的抑制。而在冲击实验中,当淡水活性污泥受到20000 mg Cl/L盐度冲击时,即使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后亚硝化过程仍然受到较大的抑制,且反应周期末有大量NO2--N累积,当受到30000 mgCl/L盐度冲击时硝化作用几乎完全被抑制。经过30000 mg Cl/L驯化后的活性污泥的硝化作用对盐度波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 邹高龙李小明李启武曾光明刘医璘廖德祥贾斌
- 关键词:盐度
- 接种嗜热菌对剩余污泥的溶解效果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研究了在65℃、微曝气条件下接种嗜热菌对剩余污泥溶解和污泥中各种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07-1的培养液接种到2种不同浓度(TSS分别为14、21 g/L)的剩余污泥中,并与不接种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接种嗜热菌AT07-1能够促进污泥中悬浮固体的溶解,2 d时TSS的溶解率分别为38.58%、31.98%,比不接种的分别提高了14.23%、10.14%,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溶解率分别为53.83%、46.64%,比不接种的分别提高了21.99%、18.64%;微曝气条件下溶解性COD(S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得到累积,SCOD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5 459、7 838 mg/L,VFA的分别为4 285、5 578 mg/L,这有利于厌氧消化产气;污泥溶解产生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快速水解,蛋白质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总糖浓度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则是先升高后略微降低。
- 杨永林李小明郭亮贾斌曾光明唐清畅汤迎
- 关键词:剩余污泥嗜热菌微曝气
- 溶菌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文章对溶菌酶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提取制备、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溶菌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杨永林李小明贾斌曾光明杨麒
- 关键词:溶菌酶酶活力
- SBR单级好氧法在低pH值条件下对氮的去除被引量:1
- 2008年
- 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SBR单级好氧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pH=8.0±0.2和pH=6.5±0.2)对氮转化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方式为瞬时进水→曝气(4h)→沉淀间歇(4h)→瞬时出水,2个反应器NH4^+-N进水浓度为25-40mg·L^-1条件下,NH4^+-N转化率均在80%以上.pH为8.0±0.2的反应器内发生了传统的硝化作用,部分NH4^+-N通过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pH为6.5±0.2的反应器内反应过程中NO2^--N的生成速率近乎为零,NO3^--N的浓度在曝气结束时达到最高值,也仅为1.6mg·L^-1,反应过程中NO2^--N、NO3^--N的浓度没有明显积累;而反应器内废水中总氮(TIN)的去除量为25.75mg·L^-1,泥中氮的增长量约为22.2mg·L^-1,略低于废水中氮的去除量,表明废水中的氮大部分转化到了污泥中,这与传统的脱氮理论有所区别.研究推断,在低pH条件下NH4^+-N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超量吸收氮源后通过排除富氮污泥来实现的.
- 刘医璘李小明王冬波杨麒曾光明柳娴贾斌曾恬静廖德祥
- 关键词:SBR单级好氧PH脱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