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可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氮沉降
  • 3篇
  • 2篇土壤
  • 2篇温带森林
  • 1篇油松
  • 1篇增温
  • 1篇若尔盖湿地
  • 1篇湿地
  • 1篇土壤N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全球增温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群落
  • 1篇微生物群落结...
  • 1篇微藻
  • 1篇温室气体
  • 1篇温室气体通量
  • 1篇小球藻

机构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6篇许可
  • 4篇张艺
  • 4篇王春梅
  • 4篇杨欣桐
  • 2篇洪喻
  • 1篇刘卫敏
  • 1篇林嘉莉

传媒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藻间竞争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综述了微藻间竞争机制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因素。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差异及利用域的可变性是其资源性竞争的主要机制,两者与溶解性无机碳(DIC)、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水体pH值、水体扰动等因素有关。微藻干扰性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化感物质实现,其性质包括双向性、易变性。间接性竞争机制则是微藻利用自身生理特性及外部环境因子间接改变藻间竞争,其中外部环境因子包括人为投放牧食者等生物因子,光照因素、营养因素、环境pH值因素等非生物因子。藻间竞争时上述3种竞争机制可同时存在,具有多元复合特点。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利用藻间竞争机制治理水环境提供参考建议。
洪喻许可
关键词:微藻
若尔盖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被引量:9
2016年
为研究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对氮沉降初期的响应,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对照(0 kg/(hm2·a),CK)、低氮(10 kg/(hm2·a),LN)、中氮(20 kg/(hm2·a),MN)及高氮(80kg/(hm2·a),HN)4个施氮水平,在生长季(5—9月)每月原位施加NH4NO3进行氮沉降模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CO2、CH4和N2O在高氮处理下的平均排放通量为(224.961±13.875)、(0.114±0.002)和(0.059±0.003)mg/(m2·h),在中氮处理中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03.801±11.397)、(0.111±0.002)和(0.047±0.004)mg/(m2·h),低氮处理中的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212.731±5.847)、(0.083±0.004)和(0.032±0.002)mg/(m2·h),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相应气体的平均排放通量(P<0.05)。不同施氮水平下的CO2、CH4和N2O的生长季累积排放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P<0.05)。不同水平氮添加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与土壤NO-3-N含量增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CO2、CH4排放增量与生物量增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温室气体排放增量与土壤温湿度的增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此外,氮添加显著增加了湿地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P<0.05)。研究表明,短期氮添加通过影响土壤有效氮含量和生物量,促进了泥炭湿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该研究结果为预测泥炭湿地区域氮沉降可能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合理保护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张艺王春梅许可韩金锋杨欣桐林嘉莉
关键词:氮沉降温室气体通量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17年
森林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组分,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北京地带性植被辽东栎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氮沉降方法,原位设计低氮(50 kg N hm^(-2)a^(-1),N50)、高氮(150 kg N hm^(-2)a^(-1),N15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设置Na NO_3、(NH_4)_2SO_4、NH4NO_33个不同的施氮类型,另设置空白对照(0 kg N hm^(-2)a^(-1),N0)。从时间格局上研究不同氮素化学形态和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6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形态和水平的交互作用下,NH4NO3-N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高出NO^-_3-N处理的24.20%(N50),NH^+_4-N处理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显著高出NO^-_3-N处理的13.82%(N150);在NH^+_4-N和NH_4NO_3-N处理中,N50水平下的脲酶活性分别高出N0处理的38.90%和24.20%,差异显著。对无氮形态和水平交互作用的酶活性分析得出,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在N50和N150处理下分别比N0高20.2%和11.5%,N50和N150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分别比N0处理高64.3%和41.8%,差异显著(P<0.05);NH^+_4-N处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不同的施氮形态,对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无显著影响。6种酶活性均呈现了显著的时间变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时间分异规律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土壤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改变森林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了土壤中的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进而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库和养分循环。
张艺王春梅许可杨欣桐
关键词:酶活性辽东栎
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土壤中氮形态和氮剂量的有效性是影响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为了提高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以温带油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氮添加控制实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水平(对照,CK:0 kg/(hm^2·a);低氮,LN:50 kg/(hm^2·a);中氮,MN:100 kg/(hm^2·a);高氮,HN:150 kg/(hm^2·a))和不同形态(混合态氮,AN:NH4NO3;铵态氮,As:(NH_4)_2SO_4;硝态氮,Na:NaNO_3)的氮添加对温带油松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处理样地N_2O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出现在6—8月,其他季节土壤N_2O排放通量相对较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不同氮添加处理均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在不同水平的氮添加下,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土壤N_2O排放通量也升高,表现为HN>MN>LN>CK。不同形态的氮输入对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AN>As>Na,As添加与AN和Na添加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AN添加与Na添加之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孔隙含水量也可以影响土壤N_2O的排放。年度土壤N_2O排放系数范围是0.34%~0.94%,年均排放系数为0.364%,低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默认值。
许可王春梅张艺杨欣桐韩金锋桂蓉蓉
关键词:N2O通量油松
模拟大气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本研究以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野外模拟氮沉降实验,分析不同施氮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ontrol,0 kg N·hm^(-2)·a^(-1))、混合态低氮(NH_4NO_3,50 kg N·hm^(-2)·a^(-1))、混合态高氮(NH_4NO_3,150 kg N·hm^(-2)·a^(-1))、铵态氮低氮((NH_4)_2SO_4,50 kg N·hm^(-2)·a^(-1))、铵态氮高氮((NH_4)_2SO_4,150 kg N·hm^(-2)·a^(-1))、硝态氮低氮(NaNO_3,50 kg N·hm^(-2)·a^(-1))、硝态氮高氮(NaNO_3,150 kg N·hm^(-2)·a^(-1))7种氮处理,持续施氮3年后,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平的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土壤革兰阳性细菌(G+细菌)、土壤革兰阴性细菌(G-细菌)和真菌的PLFA含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不同形态的氮添加下,混合态氮添加提高了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除铵态氮低氮添加样地外,其他氮添加处理样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这些结果表明,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氮添加会增加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许可王春梅张艺杨欣桐刘卫敏
关键词:磷脂脂肪酸微生物群落结构
产油小球藻与常见蓝藻共存的生长关系研究
2013年
将产油小球藻HQ(Chlorella sp.HQ)分别与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以不同初始接种密度比(1∶1、1∶5、5∶1)混合培养,发现等接种密度共存时水华鱼腥藻及惠氏微囊藻的生长能力均于培养第4 d起强于小球藻HQ;小球藻HQ与水华鱼腥藻共存时的生长能力(kapp=-23.45×104个/(mL·d))强于与惠氏微囊藻(kapp=-47.61×104个/(mL·d))。非等接种密度共存环境中,水华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的生长能力均强于与其接种密度相同的小球藻HQ。等接种密度共存环境中的小球藻HQ相比于非等接种密度共存环境具有更强的生长潜力(与水华鱼腥藻:rm1=(0.17±0.06)d-1,μ1=(0.22±0.11)d-1;与惠氏微囊藻:rm2=(0.75±0.13)d-1,μ2=(0.49±0.04)d-1)。不同初始接种密度比、不同混培藻种对小球藻HQ对数期的生长能力影响不明显(P>0.05)。该研究为小球藻HQ应用于水质深度净化与高价值生物能生产耦合技术提供数据参考。
洪喻许可
关键词:蓝藻接种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