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霞
- 作品数:18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改变婴儿完全性唇腭裂松弛切口的位置对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
- 2010年
- 目的观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早期腭裂手术时不同松弛切口位置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 60例均在婴儿期一期完成唇腭裂手术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腭裂采用新松弛切口的30例为实验组,随访时平均年龄(8.99±0.79)岁;30例采用传统松弛切口的为对照组,随访时平均年龄(9.11±1.07)岁;另30例无先天性唇腭裂的9岁龄学童作为正常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较,均有生长抑制。结论婴儿期行唇腭裂手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9岁左右上颌骨发育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松弛切口位置对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影响。
- 孙岗裴霞熊清华邓细河邓慧
- 关键词:唇腭裂婴儿期松弛切口头影测量分析上颌骨发育
- 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被引量:7
- 1999年
- 目的 :探讨婴儿期一次性手术修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的安全性与可能性。方法 :在气体 -静脉复合麻醉下 ,对 4 2例婴儿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施行一次性手术整复。在监护室复苏成功后返专科病房治疗 ,术后 4~7d出院。结果 :4 2例患儿均麻醉平稳 ,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且手术顺利 ,平均失血 4 2 .7± 6.5 m l,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 13 9.2± 18.6min。术后均复苏成功 ;伤口多为一期愈合 ,仅 2例腭部出现裂孔。结论 :在专业小儿麻醉及复苏技术保障下 ,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是安全可行的。
- 王洪涛翟佳羽崔颖秋邓利琴裴霞
- 关键词:唇裂腭裂牙槽突裂婴儿期一次性手术
- 全文增补中
- 中医药在牙周疾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3
- 2001年
- 裴霞华红徐治鸿
- 关键词:牙周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 婴儿期腭裂手术治疗的初步观察被引量:7
- 1998年
- 婴儿期腭裂手术治疗的初步观察PrimativeObservationofinfantcleftpalatetreatedbyoperation王洪涛裴霞邓利琴张国强黄北星谭永红倪锦陶建平张丽潘丽雯伍劲松作者单位: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510120)广...
- 王洪涛裴霞邓利琴张国强黄北星谭永红倪锦陶建平张丽潘丽雯伍劲松
- 关键词:婴儿腭裂外科手术
- 正常与单侧唇裂口轮匝肌和上唇血管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为婴儿单侧唇裂功能性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例正常成人新鲜头颈标本,在下颌下缘面动脉远心端内注入红色乳胶。5例正常婴儿、6例单侧唇(腭)裂婴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从皮肤面和粘膜面解剖上唇口轮匝肌,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口轮匝肌的形态及血管的分布。结果:口轮匝肌分深浅二层。深层肌肉呈水平方向,起自一侧口角的皮肤和粘膜,走向另一侧口角。浅层由上下两束肌纤维组成。单侧完全性唇裂标本显示患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止于红唇由厚转薄处。而浅层肌肉不仅中断,其附丽点亦发生错位,造成鼻小柱、鼻翼畸形。健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浅层肌纤维均附于鼻小柱基部,造成鼻小柱向健侧偏斜。正常上唇动脉起始部和走行都较恒定,本组未见解剖异常。唇裂标本显示,一侧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成弓,还造成异常走行。结论: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功能性修复,患侧皮下剥离要达到鼻翼外侧,把扭曲错位的浅层肌组织从鼻翼基部及鼻翼外侧的骨膜上进行分离,并按解剖形态进行复位。
- 邓细河翟佳羽崔颖秋裴霞姜杰黎凡徐达传廖农
- 关键词:唇裂上唇
- 外伤脱落的牙还有用吗
- 2007年
- 儿童好动.易发生牙外伤,7-9岁儿童发生的牙齿外伤约占恒牙外伤的50%~70%。尤其是上颌中切牙,因其牙根尚未完全形成,外伤后易造成牙齿松动、移位、脱出。有些家长认为脱落的牙没有用,以后还可以长新牙。其实不然,此时期的儿童上前牙多数是新长出的恒牙,脱落后将没有牙齿再长出了.
- 裴霞
- 关键词:外伤儿童家长
- 婴幼儿硬腭吸附异物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硬腭吸附异物的原因及精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5年广州市儿童区院口腔科就诊的8例硬腭吸附异物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8例患儿均在门诊无麻醉下次性取出异物,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婴幼儿硬腭异物存留与其口腔解剂结构及行为趋势相关,预防是关键.一旦发现应尽早将其取出。
- 裴霞孙琪殷翟佳羽
- 关键词:硬腭婴幼儿
- 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把9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用干扰素液涂口、雾化,中药外洗手足皮肤病损处。对照组口服病毒唑、维生素C片。所有受试者均在治疗期间用复方氯已啶液拭洗口腔,并在用药后3、5、7d复诊,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d治愈率为31.25%,5d治愈率为91.67%。对照组3d治愈率为0%,5d治愈率为28.57%。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疗程短、显效快,儿童易于接受。
- 裴霞孙琪殷翟佳羽
-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
- 氟是如何预防儿童龋病的
- 2006年
- 裴霞
- 关键词:含氟牙膏龋病儿童饮用水氟化物
- 手足口病的防治
- 2008年
- 今年肆虐我国安徽凤阳等地的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传染病,以手足皮肤上起疱、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的病原菌为柯萨奇A16病毒与肠道病毒71型,前者多在婴幼儿中流行,后者常致较大儿童及成年人受累。病毒随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及唾液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唾液、粪便污染手和用具而传播。此病可发生于四季,夏秋季最为流行,近年来流行季节已有提前的趋势。
- 裴霞孙琪殷
- 关键词:粪便污染传染病婴幼儿成年人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