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
- 作品数:65 被引量:16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武器装备预研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 模拟失重对离体大鼠肺动脉血管调节功能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对离体大鼠肺血管调节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模拟失重对肺循环的影响和立位耐力降低的发生机制. 方法采用尾部悬吊(ts)大鼠模拟失重生理效应.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s 7 d和ts 14 d共3组.采用离体肺灌流技术,利用power-lab生理系统记录恒流下大鼠肺循环灌注压的变化,并分别于苯肾上腺素(pe)、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药物干预后,观察离体肺血管反应性,并计算出肺血管阻力.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s7 d和ts 14 d大鼠离体肺在恒流灌注下肺动脉压明显降低(f=3.58~20.86,p<0.05或p<0.01),离体大鼠肺动脉血管对pe的收缩反应明显下降,对ach和snp的舒张反应明显增强,同时肺血管阻力也相应降低(f=3.56~20.44,p<0.05或p<0.01). 结论尾吊大鼠离体肺血管灌注压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降低、舒张反应性增强,肺血管阻力减弱,尾吊模拟失重大鼠肺循环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对失重后立位耐力不良有一定的影响.
- 李天志刘长庭王德龙汪德生袁明李志利
- 关键词:失重模拟血液灌注肺动脉血管阻力WISTAR
- 模拟失重大鼠肺组织显微结构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肺组织显微结构及其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为模拟失重时肺组织的适应机制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Wistar雄性大鼠-30°尾部悬吊模拟失重生理效应.常规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悬吊7 d组(TS7)、14 d组(TS14)及对照组(Con)肺组织显微结构和结构型NOS(cNOS)、诱导型NOS(iNOS)表达.结果 TS7组大鼠出现肺实变、肺水肿、支气管黏膜内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内有红细胞及肺泡融合.TS14组大鼠肺病变较TS7组大鼠明显加重,表现为肺泡融合增多、肺泡内更多红细胞和肺泡壁增厚.各组大鼠肺组织cNOS表达区域主要为支气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各组间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iNOS表达在TS7、TS14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达显著增多,其中TS14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量高于TS7组.结论 模拟失重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可能与肺循环iNOS表达增加有关.
- 汪德生袁明李志利王惠娟李天志刘长庭乔健
- 关键词:失重模拟一氧化氮合酶
- 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
- 2018年
- 本论文旨在通过大鼠尾部悬吊方式建立模拟微重力动物模型,研究微重力环境对无创方法测量大鼠血氧饱和度结果的影响。分别在饲养第14天、21天和28天使用脉搏血氧仪、血气分析仪测量实验组、对照组大鼠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SpO_2在第14天(P<0.05)、21天(P<0.05)和28天(P<0.05)均明显低于SaO_2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pO_2值与造模时间有关,而SaO_2值与造模时间无关。上述结果表明,现有常规脉搏血氧仪可能不适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血氧饱和度测量。
- 陈广飞张亚慧袁明何史林应俊李晨
- 关键词:模拟微重力脉搏血氧仪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
- 尾吊后ERK在大鼠股动脉的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尾吊模拟失重后Wistar大鼠股动脉的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技术,在无抑制剂存在或给予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后,以Powerlab记录仪检测并记录大鼠股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比较两组间收缩反应的曲线下面积(AUC)、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结果尾吊14d后,与对照比较,NE诱导的收缩反应的曲线下面积、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均下降。PD98059没有显著影响尾吊后大鼠股动脉收缩反应的AUC,但却显著降低了对照组大鼠股动脉收缩反应的AUC。与对照组比较,PD98059对尾吊后大鼠股动脉的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的抑制率明显下降。此外,在对照组,PD98059在血管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中的抑制率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悬吊组其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尾吊模拟失重后,ERK在大鼠股动脉相性和紧张性收缩反应中的作用均下降。尾吊诱发的模拟失重效应可能通过抑制ERK在大鼠股动脉粗、细肌丝调节中的作用从而损伤其收缩反应。
- 袁明姜世忠李志利袁敏汪德生
- 关键词:模拟失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股动脉
- 循环miRNAs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2017年
- 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是人类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我国CAD死亡人数已列居世界第二位。
- 刘蓉刘洋刘杰昕程江袁明
- 关键词:冠心病MIRNAS不稳定型心绞痛单链外周血单核细胞
- 内关穴位刺激对抗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研究内关穴位刺激对抗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变化的作用,探索对抗失重环境下生理学变化的新措施。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生理效应。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on),尾吊30天组(TS),尾吊30天加内关穴位隔日刺激组(TS+neiguan),每组10只大鼠。结果与Con组比,TS组和TS+neiguan大鼠空腹体重明显下降(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TS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下降(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下降(P<0.01);心率(HR)显著升高。穴位刺激组尽管所有指标有类似于TS组的变化趋势,但与Con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TS+neiguan组LVDd明显高于TS组(P<0.01)。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PI)含量TS大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TS+neiguan组(P<0.05);TS+neiguan与Con组比无明显差别。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皮质酮(CORT)含量各组间无差别。醛固酮(ALD)含量TS组和TS+neiguan组明显高于Con组(P<0.05,P<0.01)。结论模拟失重主要引起左心室功能降低和结构变化,心血管调节功能变化,内关穴位刺激能较好对抗这些不利影响,在对抗失重生理变化方面可能有较好应用前景。
- 汪德生张鹤杜芳李志利宋艳朱日宁王红晖袁明刘书娟王惠娟陈文娟张剑锋王颜晴曹宏卿阚广捍嵇波李莹辉
- 关键词:模拟失重心功能
- G1对EA.hy926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抑制作用
- 2014年
- 目的观察GPR30受体激动剂G1对高糖诱导的EA.hy926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方法选用EA.hy926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17.51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33.3mmol/L葡萄糖)、高糖+G1组(HG+G1,HG+1umol/L G1),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ERS相关分子Bip、IRE1、PERK及凋亡分子Bax、Bcl-2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Bip和CHOP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HG组与Con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Bip、IRE1、PERK及凋亡分子Bax表达上调(P<0.01,P<0.05或P<0.001),Bcl-2的表达下调(P<0.01),Bip mRNA、CHOP mRNA表达上调(P<0.001及P<0.01);HG+G1组与HG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Bip、IRE1、PERK及凋亡分子Bax表达下调(P<0.05或P<0.01),Bcl-2的表达上调(P<0.05),Bip mRNA、CHOP mRNA表达下调(P<0.001及P<0.01)。结论 GPR30受体激动剂G1可抑制EA.hy926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
- 夏东晖曹幸毅王静宇袁明吴士文
- 关键词:G1内质网应激动脉粥样硬化EA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抗7d尾部悬吊大鼠心血管脱锻炼效应研究
- 目的通过对7d尾部悬吊(TS7d)大鼠模拟立位(Simulated Orthostatism,SO)时平均动脉压(MAP )和心率(HR)检测,揭示模拟微重力大鼠心血管脱锻炼(CVD)病理生理学变化;TS7d大鼠采用一氧...
- 汪德生梁文彬袁明牛志华刘朝霞张淑静向求鲁
- 关键词:模拟微重力N-硝基-L-精氨酸甲酯
- 文献传递
- 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通过研究人体体位改变时血液动力学、心动时相和心血管调节指标变化,为航天医学研究探索一种能简单、可靠、无创反映人体心血管功能的新方法。方法10g健康男性志愿者,坐位(z)5min,平卧位(P1)10min,头低位(HDT)15。10min,后转平卧位(P2)10min,接着+75。被动立位(HUT)10min期间,
- 汪德生周正民袁明李志利刘朝霞李天志袁敏王惠娟
- 关键词:心血管生理学
- 中国航天医学进展被引量:11
- 2005年
- 航天医学是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特种医学学科.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不断探索,从学科创建至今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但航天医学发展的历史却可追溯到50年代末.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为航天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已获圆满成功,首飞航天员也已安全、健康地重返地球,航天医学专家们与航天员一同经受住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考验.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航天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袁明姜世忠
- 关键词:航天医学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飞行载人航天事业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