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 作品数:92 被引量:238 H指数:8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补体系统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补体系统(C3、C4、B因子)与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94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测定患者发病48 h内血液C3、C4、B因子浓度。根据患者是否在病程中发生SAP将患者分为SAP组及非SAP组,采用非参数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补体系统各成分与SAP的关系。结果SAP组患者年龄(P=0.000),心房颤动比例(P=0.000),心衰比例(P=0.011),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P=0.000),B因子(P=0.001)浓度显著高于非SAP组。两组间C3,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17),NHISS评分(P=0.003),房颤(P=0.015),B因子(P=0.034)是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P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比例、NHISS评分、血清B因子浓度显著高于非SAP组患者,可能为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高B因子血症可作为预测SAP发生的指标,B因子在SAP发生中的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张曦濛 张胜 黄适存 杨翼 徐敏 薛群 倪健强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补体系统 B因子 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中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rogrammed death-1( PD-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MG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MG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可溶性PD-1的水平。结果 (1)MG患者表达PD-1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CD14^+PD-L1^+的单核细胞比例增加,但在不同性别及眼肌型与全身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腺异常MG患者中CD4^+PD-1^+T细胞增加,CD14^+ PD-L1^+的单核细胞比例减少;早发型MG患者(年龄<40岁)CD4^+PD-1^+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晚发型(年龄≥40岁)。(2)MG患者血浆中sPD-1浓度为(6.92 +0.72) 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28±0.42) ng/ml,但在性别、MG眼肌型与全身型不同类型间和有无胸腺异常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sPD-1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r=-0.526,P=0.000)。结论 PD-1及PD-L1途径参与了MG的发病,异常升高的sPD-1可能干扰了正常的细胞膜上PD-1与PD-L1的结合,从而促使疾病进展。 薛群 鲍民强 蒋觉安 陈永井 薛利敏 方琪 王明元 顾国浩 董万利 张学光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MSCs来源外泌体在脑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9年 脑卒中(Stroke)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原因,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疾病。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在中国,70%~80%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实现再通的两种主要方法是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而这两种有效途径均存在严格的治疗时间窗(therapeutic time window,TTW)。对于出血性脑卒中而言,具体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良好的脑保护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数千种在动物模型中测试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却失败了,因此,寻找治疗脑卒中的替代疗法迫在眉睫。 孙思茂 李浩 王笑竹 严晓铭(综述) 薛群关键词:脑卒中 共刺激分子OX4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上共刺激分子OX4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4月至l2月收治的75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3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组受试者肘静脉血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上OX40的表达,并分析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在血管内治疗或静脉溶栓前后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OX40^+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s=0.271,P=0.018),与其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亦均呈正相关关系(rs=0.435,P=0.000;rs=0.343,P=0.003;rs=0.245,P=0.034)。病例组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术后第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患者的术后第3、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4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上异常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及再灌注治疗密切相关。 张陆陆 刘翠平 方琪 薛群 蒋建华 韩春茹 蒋觉安关键词:脑梗死 调节性T细胞 OX40 缺血性脑损伤 共刺激分子 多发性硬化27例分析 2010年 唐灵涛 薛群 董万利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讨B7-H4在C3H10细胞移植治疗小鼠EAE模型中体内效应的机制。方法利用MOG35-55和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将n=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0)、EA... 汲晓沛 薛群 董万利 古彦铮 张学光文献传递 外泌体介导神经免疫与多发性硬化 2017年 目的外泌体颗粒内部和表面均携带活性膜蛋白、脂质和遗传物质,这些物质可进行信息传递,参与多种生物信号通路,如免疫应答、炎性反应等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外泌体在多发性硬化(MS)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含量明显增加,可作为潜在的信息载体参与MS的生理病理过程,但其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外泌体信号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传导加深了人们对MS发生、发展的认识,同时为MS和其他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主要就外泌体在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炎性反应诱导和炎性反应扩散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就外泌体对MS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MS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介绍。 尹周 严晓铭 薛群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外泌体 神经免疫 发病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移植治疗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观察鼠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移植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小鼠疾病进程的影响,为研究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采用MOG35-55抗原与完全弗氏佐剂(IFA)免疫C57BL/6雌性小鼠制作EAE模型;24只小鼠分成三组,即未干预对照组、C3H10细胞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HE染色,Fast-blue染色观察小鼠脑和脊髓的病理学改变,结合神经功能评分和体重测量的方法观察C3H10细胞移植对EAE小鼠的影响。结果:(1)动物行为学的改变:免疫后第10天开始,未干预对照组小鼠陆续出现EAE临床症状,第14至第18天达到发病高峰,平均神经功能评分为2.3±0.36(P<0.05),持续评分30d;C3H10细胞移植组小鼠有1只14 d和18 d神经功能评分为1分,正常对照组小鼠一直未出现临床症状(0分),持续观察30 d;(2)未干预对照组小鼠体重呈逐渐下降,第14天体重约(918.93±2.12)g,第22天约(18.65±2.04)g;C3H10细胞移植组小鼠体重有上升趋势,于造模后第14天称得体重为(18.7±0.93)g,造模后22 d小鼠体重保持在(19.26±0.58)g,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病理学改变:未干预对照组小鼠脑和脊髓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呈袖套状或脱髓鞘改变,而C3H10细胞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脑和脊髓小血管炎症病理变化。小鼠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移植于EAE小鼠可明显减少并延缓EAE发病,呈现一定的治疗作用。 刘柳 古彦铮 李敏 薛利敏 王明元 薛群 张学光关键词: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间充质干细胞 AC133-2分子的克隆及其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克隆人AC133-2全长基因,构建PGEZ-Term-AC133—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分段克隆的方法,通过聚合链式反应从胎肝文库中克隆AC133-2,并构建AC133—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结果成功克隆AC133—2全长基因并构建PGEZ-Term-AC133-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结论AC133-2全长基因克隆及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成功,为构建AC133-2转基因细胞和制备抗人AC133-2单克隆抗体和研究AC133-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王明元 居颂光 居颂文 狄文英 周晓华 薛群 曲静 方振羊 张学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趋化神经前体细胞的机制 被引量:8 2005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神经前体细胞(NPC)移植于脑组织损伤动物的实验证明这两类细胞移植后均能在体内迁徙,与周围细胞整合,促进神经功能修复。BMSC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被认为与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有关,但具体机制不十分明确。为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唯一的受体CXCR4这对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上探讨BMSC移植的可能治疗作用,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BMSC上清液中SDF-1α的含量,体外微孔隔离室迁移实验发现NPC能在BMSC分泌的培养上清液中SDF-1α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特异性抗CXCR4单抗能有效阻断NPC的定向迁移效应,证实了BMSC分泌的SDF-1α促进表达CXCR4的NPC向病灶处迁移可能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从而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薛群 苗宗宁 华军 曲静 王明元 金钧 施勤 陈永井 方振羊 惠国桢 张学光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细胞移植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