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 作品数:26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 应用海陆结合和长期海底天然地震观测来研究南海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地幔过程
- 杨挺Nick Harmon薛梅
- 南海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及动力学含义
- 2023年
-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会区,是西北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中最大的边缘海。关于南海的打开以往研究提出了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以及古南海俯冲拖拽等诸多模型。本文力图通过南海海盆及周边各向异性结构来约束南海演化机制。基于同济大学2012和2014年在南海中央海盆进行的两次被动源宽频带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回收的10台OBS记录仪近1年的地震数据,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横波分裂方法,获取了中央海盆针对两次远震的XKS分裂结果以及南海周边20次区域地震提供的S震相分裂结果。SKS分裂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下方存在快轴方向为NE-SW向的各向异性,其成因可能与海底扩张时期沿洋脊方向的地幔流以及南海海洋板块俯冲拖拽的地幔流有关。南海及其周边上地幔存在强各向异性,且不同方位观测到的各向异性不同,快轴方向与前人SKS横波分裂结果、GPS和板块运动一致,较好地对应了区域构造运动或者地幔对流模型。各向异性结果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模型以及古南海俯冲板块拖拽模型预期结果一致,与理想的地幔柱上涌驱动模型不一致。由于海盆各向异性观测特别有限,各向异性结果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大西洋型”海底扩张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和板缘破裂模型,后续还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来证实或证伪上述模型。
- 薛梅李琳杨挺刘晨光华清峰夏少红夏少红黄海波霍达潘谟晗
- 关键词:横波分裂
- 南海周边各向异性结构和速度结构
- 薛梅陈立Khanh Phon Le杨挺
- 南海海底天然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其数据质量分析被引量:13
- 2014年
- 长期的海底天然地震观测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而极富挑战性. 为了在这一领域积累经验,同时揭示南海中央海盆残留洋脊下的岩石圈结构,在南海深海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台阵观测实验. 本文简述了此次实验的仪器、OBS的布放和回收状况,着重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所收集的海底地震记录的数据质量. 地震波形分析表明回收的OBS记录质量良好,来自远震、区域性地震和马尼拉俯冲带内的小震的主要震相都清晰可辨. 海底背景噪音频谱分析显示OBS记录的噪音水平要高于全球平均噪音模型,且水平和垂直分量的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反映了洋流对于OBS各分量的不同影响及各分量与海底的耦合状况;在5-10 s周期范围内,多个OBS台站存在着一个噪音低值区,且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在此频段噪音水平很接近. 这一特征与开放大洋的噪音特征不同,说明南海这一边缘海的双频微噪音(double frequency microseism,DFM)的能量来源并不是远源. 还利用瑞雷面波的偏振方向规律确定了OBS台站水平分量的方位,并对典型地震的瑞雷面波进行了频散分析. 此外,还总结了这一实验对于在南海进行长期的海底天然地震观测的经验和教训.
- 刘晨光华清峰裴彦良杨挺夏少红薛梅黎伯孟霍达刘芳黄海波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瑞雷面波频散分析
- 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约束北海道及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 本研究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北海道及邻近地区地壳和上地幔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我们利用ISC-EHB目录提供的该地区62个台站的到时数据,挑选2000年至2016年3.0级以上2094个近震...
- 周少贤薛梅
- 关键词:三维速度结构
- 文献传递
- 马尼拉俯冲带各向异性结构
- 薛梅李琳杨挺黎伯孟霍达潘谟晗刘晨光华清峰夏少红黄海波
- 横波分裂方法研究
- <正>1.引言当横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分裂现象,通过研究横波分裂可提取传播介质的各向异性信息。在地学研究中,对穿过地壳和/或地幔的横波分裂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快波偏振方向φ和分裂时间δt。这些参数与地壳和地幔...
- 薛梅
- 文献传递
- 利用DONET海底观测网研究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被引量:1
- 2021年
- 基于DONET海底观测网的直达S波地震记录,采用波形旋转互相关方法和最小特征值最小化方法求得了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横波分裂快轴方向和分裂时间,获得了该俯冲带地震波的各向异性结果。结果显示:该俯冲带地震波的各向异性快轴方向基本平行于南海海槽走向,分裂时间为0.1—0.96 s。这表明: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各向异性来源于太平洋俯冲板块上覆地幔楔和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地幔楔各向异性产生于二维地幔楔拐角流所导致的各向异性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菲律宾海俯冲板块的各向异性则产生于板块扩张时期形成的"化石各向异性"和俯冲过程中板块挠曲产生的断层;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大范围变化的分裂时间反映了该地区各向异性介质的强度和(或)厚度的不均匀性。
- 刘渊薛梅
-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俯冲带
- 南海瑞雷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其地质和构造作用十分复杂.通过面波群速度成像,给出了南海及邻区的三维横波速度分布并分析了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南海西部和南部新布设的地震台站使得利用单台法时路径覆盖比过去更好.特别是在华南地区,新的台站分布能够弥补该地区地震少且台站少造成的射线密度不够的缺点.首先运用多重滤波法得到南海周边48个台站周期为14—130s范围内的基阶瑞雷波频散曲线图;接着通过子空间反演得到整个区域在不同周期时的群速度分布;最后通过阻尼最小二乘反演得到不同深度切片上的横波速度分布及不同纵剖面上的横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①海盆速度较高,且速度分布很好地勾勒出海盆的轮廓.浅层较高的横波速度说明海盆都具有洋壳性质,而深部较高的横波速度则可能对应扩张中心生成洋壳后残留的高速物质.不同海盆速度上的差异与它们的热流值和年龄大小一致.海盆下的高速异常在60km以下消失,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由低速区替代.在低速区下200km深度,在南海海盆观测到一条NE--SW走向的高速异常,可能与古俯冲带有关.②环南海出现明显的高速区,对应俯冲带特征,且这些高速区速度差异明显且有间断,说明俯冲带的非均质性和俯冲角度的差异.③在环南海高速区内侧(向南海侧)观测到不连续的低速区.在浅层,这些低速区反映了沉积层和地壳的厚度特征.在地幔,这些低速区可能对应于古太平洋俯冲带的地幔楔或者也可能反映了南海海盆停止扩张后残留的地幔熔融物质.④南海海盆岩石圈的厚度为60—85km.
- 陈立薛梅LeKhanh Phon杨挺
- 关键词:快速行进法层析成像
- 利用DONET海底观测网研究伊豆-小笠原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
- 刘渊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