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
- 作品数:4 被引量:2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被引量:109
- 2010年
- 叶片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涉及到植物生态学的众多领域与多个尺度,然而各个尺度上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并未同步展开。通过对青藏高原47个草地样地连续3年的调查,分析了当地群落水平上的植物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温度和降水气候数据研究了N、P含量及N:P比值与这两个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草地群落水平的叶片N含量变化范围为14.8–36.7mg·g–1,平均为23.2mg·g–1;P含量变化范围为0.8–2.8mg·g–1,平均为1.7mg·g–1;N:P比值变化范围为6.8–25.6,平均为13.5。群落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的N:P比值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比值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变化决定。另外发现:群落水平叶片N、P含量及N:P比值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叶片的N、P含量及N:P比值与年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该研究结果推测:P含量较高的变异系数及其与环境因子表现出的显著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植物群落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 杨阔黄建辉董丹马文红贺金生
- 关键词:草原群落青藏高原
-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被引量:32
- 2010年
-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森林平均总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达到9.64 t.hm-2.a-1;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124.33 t.hm-2)小于非喀斯特森林(163.48 t.hm-2),而喀斯特森林的生产力(8.67t.hm-2.a-1)总体上也小于非喀斯特森林(9.56 t.hm-2.a-1),但在不同的省份中存在差异;作为西南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亚热带和热带的针叶林与山地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喀斯特森林的平均生物量(122.95 t.hm-2)和生产力(8.77t.hm-2.a-1)也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分别为152.88 t.hm-2和9.92 t.hm-2.a-1);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样表现出喀斯特森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的特征.这种差异说明喀斯特生境严酷,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土层的浅薄和地下水的渗漏胁迫限制了喀斯特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 于维莲董丹倪健
-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物量生产力
-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被引量:106
- 2011年
- 基于SPOT NDVI遥感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和植被参数,利用实测植被生产力计算和修正最大光能利用率,通过改进CASA过程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99—2003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的植被NPP与实测值相关性显著,可较好用于西南喀斯特植被的NPP估算;(2)西南8省市区1999—2000年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植被的NPP有轻度增加,但空间变化不显著,2001年低值区范围增加,2002年NPP高值区的范围明显扩大,随后在2003年又降低,但仍高于2001年;(3)5a间西南喀斯特地区年NPP的变化范围是381.7—439.9 gC m-2 a-1,平均值为402.34 gC m-2 a-1,逐年NPP波动中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平均增加值为9.93 gC m-2 a-1,5a总增加量为11TgC,但非喀斯特地区的年NPP平均值和增加值都大于喀斯特地区;(4)5a间喀斯特地区的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灌丛和草地的逐年NPP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温带森林和农业植被则相反;这6种典型植被年NPP均呈增加趋势,热带森林的增加值最大,草地最小,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增长趋势相似,但每种植被的年NPP增加值均大于喀斯特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关,而喀斯特植被NPP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则主要由喀斯特地区水分匮缺、土壤贫瘠等恶劣条件而抑制植物生长造成的。
- 董丹倪健
- 关键词:CASA模型气候因子
- 中国第四纪晚期孢粉记录整理被引量:17
- 2010年
- 孢粉数据库是重建过去植被格局以及研究古气候变化和大气圈-生物圈-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基础,而孢粉取样信息的记录和整理是建立孢粉数据库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收集我国1960–2008年发表的孢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第四纪晚期,尤其是2万年以来(全新世为主)全国孢粉采样点的信息,包括采样地点名称、详细采样位置、省份、采样点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样品类型、取样深度、孢粉样品数量、14C测年数量及年代记录、覆盖的时间段和参考文献。总结发现,我国目前共有2324个表土/湖泊表层花粉采样点和987个第四纪晚期的地层沉积剖面和钻孔,其中高质量的地层孢粉采样点714个。虽然我国以及部分国际上从事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家尽了最大努力开展中国疆域的孢粉学研究,但由于人力、物力以及地形条件的限制,在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孢粉采样的"地理空隙",比如北方和西北荒漠地区、青藏高原无人区、中南部山区和东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然而,该数据信息库的不断完善,将为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 倪健陈瑜Ulrike HERZSCHUH董丹
- 关键词:全新世第四纪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