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豪杰
- 作品数:25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以大信访思维破解信访难题——义马信访模式探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信访工作现阶段面临的难题是有效性不高,大信访是破解信访难题的有效途径。河南省义马市在改革信访工作中"跳出信访看信访",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构建了一套信访新模式。通过考察义马信访模式,在构建大信访中应重点关注行政与司法、救济渠道多元化、信访体制机制与工作人员作风三个方面。政府还应重视公共服务职能,在抓民生、机构改革两方面着力,为大信访的构建创造条件。
- 臧豪杰
- 关键词:政府职能
- 我国社会信任的现状及其重建探论——社群主义视角被引量:6
- 2011年
- 信任为"社会关系"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背景支持。当前,我国社会信任范围不断延伸,信任种类不断增多,但存在着普遍的信任危机。我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伦理道德规范的缺位、法治社会的不完善,传统的人际信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新的信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本文从社群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可以从确立社群的优先地位、重视社会美德价值、倡导国家积极有为、建设多元性社群四个方面着力重建我国的社会信任。
- 臧豪杰
- 关键词:社会信任社群主义
- 儒家群己观的现代价值考察及应用尝试被引量:1
- 2018年
- 群己关系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之辨。当前,学术界对儒家群己观的认知存在两种观点:一、调和论。儒家对'群'与'己'并非偏于一端,而是取中而处。二、重群论。儒家的'己'以'群'为价值导向,并最终归趋于群。儒家群己观与现代群己观相比较,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分:一、儒家群己观预设了'群'与'己'的价值统一,'和谐'为其取向;现代群己观预设了'群'与'己'的分离,'冲突'为其价值取向。二、儒家群己观是一种义务论;现代群己观则是一种权利论,并具有鲜明的'非价值'特征。三、在公共精神方面,儒家群己观的公私边界意识模糊和伦理特质使其无法生发出'公共性';现代群己观有着明确的公私边界,公共领域中权利规则取代了公共善,道德和价值被归属于私人领域,这使其从根本上否定了公共精神的合理性;现代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等则力图重新复兴公共精神。客观认识儒家群己观,除了比较视角之外,还要求我们超越形而上学模式。在现实应用层面,儒家群己观对于建构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启迪。
- 臧豪杰
- 关键词:儒家群己观中国梦
- “儒家式权利”建构的可能及尝试被引量:1
- 2016年
- "权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学术界围绕着儒家与权利的关系形成了两种观点:冲突说和兼容说,其实质是西方"德性与权利"论争的延续和中西话语错置的结果。儒家式权利建构一方面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权利的价值基础和制度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对儒家思想进行重思。价值方面,儒家的"仁"、"内圣外王"、"和"等能够为现代权利构建提供某种价值支撑;制度方面,"制度的儒家化"可以为现代权利构建提供舆论工具与责任意识,"儒家的制度化"为现代权利构建提供了约制权力的启迪。因此,从儒家传统中建构出一套契合现代社会的权利话语具有可能性。
- 臧豪杰
- 关键词:儒家权利
- 现代社会下的国学迷思——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鸣
- 2011年
-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争鸣反映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体认。近期国学争鸣的主题是:国学学科、王权主义、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与民主。发生背景是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世人日益关注"天下亡"、"人类亡"两类问题。争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亟须注意之处。选取"历史上的学术争鸣"、"思想之弊抑或制度之弊"、"西方文化与西方话语权"、"权利与美德——社群主义视角"四个视角可以检讨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学术争鸣。
- 臧豪杰
- 关键词:国学王权主义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 2023年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注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强烈感染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证成性和正当性,有助于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观念环境。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渗透融合于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层动力。
- 臧豪杰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华共同体文化对中国抗疫斗争实践的影响与塑造(2020—2022)
- 2023年
-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社会进行了三年艰辛的抗疫斗争。中华共同体文化在中国抗疫斗争中发挥着重要文化功能,塑造着中国抗疫斗争的模式、体制、机制、行为。具体来看,家构成了中华共同体文化的组织基础、责任构成了中华共同体文化的价值基础、德治构成了中华共同体文化的制度基础。在塑造抗疫斗争进程中,中国抗疫斗争实践以“家”为细胞实现疫情管控和给予个人以确定性、倡导面对疫情威胁的责任担当和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坚持政府的抗疫主导责任和注重发挥民众主动精神。
- 臧豪杰
-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德治
- 社会信任的重建:社群主义视角
- 2011年
- 信任为"社会关系"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背景支持。当前,我国社会信任范围不断延伸,信任种类不断增多,但存在着普遍的信任危机。出现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伦理道德规范的缺位、法治社会的不完善,传统的信任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的信任模式未建立起来。从社群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我国的社会信任,可以从确立社群的优先地位、重视社会美德价值、倡导国家积极有为、建设多元性社群等四个方面着力。
- 臧豪杰
- 关键词:信任社群主义伦理道德
- 马克思正义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
- 2024年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马克思的正义观引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效能。马克思的正义观不但实现了对历史上既有正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具体来看,马克思正义观坚持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立场,不但蕴含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批判,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批判与建设的双重价值,最终旨归于共产主义社会。将马克思正义观融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紧扣时代和历史进程,并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正义批判与建设功能的相统一。
- 臧豪杰
- 关键词:正义
- 东西政治价值的冲突与融合:中韩政治发展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二战后,中韩两国都启动了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是在"先进—落后"二元结构国际环境当中启动和推进的,而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又是全方位的。这种状况使中韩两国的政治发展进程充满了东西和古今政治价值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 赵虎吉臧豪杰
-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价值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