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鸿翔

作品数:17 被引量:39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震
  • 7篇地壳
  • 3篇地壳结构
  • 3篇细结构
  • 2篇地磁
  • 2篇地壳浅部
  • 2篇地台
  • 2篇地震研究
  • 2篇造山带
  • 2篇剖面
  • 2篇浅部
  • 2篇准地台
  • 2篇基底
  • 2篇爆破
  • 2篇大别造山带
  • 1篇地磁场
  • 1篇地磁场长期变...
  • 1篇地磁扰动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球物理

机构

  • 15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3篇国家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科技部

作者

  • 17篇胡鸿翔
  • 5篇高世玉
  • 3篇林中洋
  • 3篇边银菊
  • 3篇王椿镛
  • 3篇王超
  • 2篇陈学波
  • 2篇何正勤
  • 2篇朱良保
  • 2篇陈光英
  • 2篇高楠
  • 1篇张先康
  • 1篇曾融生
  • 1篇毛桐恩
  • 1篇凌宏
  • 1篇樊跃新
  • 1篇王恩福
  • 1篇颜其中
  • 1篇张文彬
  • 1篇冯永革

传媒

  • 4篇地震学报
  • 3篇世界地震译丛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1997年中...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2
  • 1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3
  • 1篇198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上地壳速度分布与基底、盖层构造研究被引量:26
2002年
对华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几条宽角地震剖面进行了研究 ,利用初动到时资料拟合剖面地带地壳上部详细的速度分布 ,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资料对地壳基底和沉积盖层的构造进行了综合解释 .结果表明 ,浙 -闽 -粤东部地区在地壳基底上分布一系列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 ,火山岩盖层厚度变化为 1 0 0 0— 40 0 0m .浙西—皖南以及湘 -赣地区地壳基底起伏较大 ,盖层主要为古生界 ,并发育许多受基底形态与边界断裂控制的小型中生代白垩纪盆地 .华南西部的楚雄盆地为一构造复杂的深坳陷 ,其中侏罗—白垩系的厚度超过 1 0km ,并被分割为东部斜坡和西部坳陷两个单元 ,而西部坳陷又被一中央隆起分割为东、西两个更次级的凹陷 .区内一些主要的断裂构造在速度等值线图上均有明显的反映 ,如东部的江绍断裂、莲花山断裂和吴川—四会断裂以及西部的程海断裂和绿汁江断裂都是重要的构造分界 ,此外众多的基底断裂多是盆地与隆起的边界 .
熊绍柏刘宏兵王有学尹周勋滕吉文胡鸿翔
关键词:盖层构造
新安-新乡剖面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与相邻板块的构造关系
<正>1996年,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南方新区油气勘探经理部委托,我们对该剖面DSS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在对上地壳震相详细解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壳幔震相信息,利用Seis 81程序,获得了相当细致的剖面(2 -D)速度...
陈学波李金森王恩福胡鸿翔高玉峰司洪波凌宏陈光英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被引量:69
1995年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曾融生孙为国毛桐恩林中洋胡鸿翔陈光英
关键词:莫霍间断面深地震测深深度图
滇西地区地壳浅部基底速度细结构的研究被引量:29
1993年
本文论述滇西地区思茅—中甸剖面基底层速度细结构的研究结果。 基底层项部P_g界面深度为0—3.5km,而底部P°_1界面深度为11.0—17.0km。基底层速度在金河—洱海断裂以南为5.70—6.30km/s,断裂以北增至6.30—6.50km/s,其过渡带位于剑川附近。剖面上断裂附近,除界面深度变化外,P_g面速度横向变化也较明显。 速度等值线较为稀疏的景云桥炮南侧、大仓炮附近与支梯炮南侧地区,估计发生了岩浆沿大断裂上涌,在基底层内形成较大的侵入岩带。在景谷地区,估计玄武岩在基底层下部形成穹状结构,造成普洱—思茅一带强地震活动区,剑川一带可能情况也类似。断裂活动的挤压作用还造成基底层内等速度线的紧密分布及其倾角变化,而断裂破碎带的影响导致此处速度偏小,大断裂又往往造成基底层上下界面的某种程度同步变化,并在P_g面上形成凹陷,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比别处相对活跃。
胡鸿翔高世玉
关键词:基底地震地壳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95
1997年
介绍横穿大别造山带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密度结构.地表高程最大的岳西至晓天之间存在约5km厚的山根,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下方莫霍界面达4.5km垂直错断表征三叠纪碰撞的古缝合线,在超高压带3km深度以下的相对高速异常区,可能与含量较高的超高压变质岩有关.
王椿镛郑金涵胡鸿翔楼海张先康宋松岩陈步云陈学波
关键词: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结构
滇西地区壳幔过渡带性质的研究被引量:7
1996年
根据滇西86-87工程的M面反射波波形资料,对该区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作了分析与探讨.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在景谷炮北侧27.64km与支梯炮南侧58.74km二处得到含速度逆转的薄层组过渡带.该二处的反射点都位于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度异常区,且壳内地震活动十分活跃,估计壳幔过渡带的这种特殊结构与地区的特点存在内在联系.本文讨论了这种壳幔过渡带可能的地质解释模型,认为它可能是由深部高速固体透镜状物质与局部熔融状的塑性低速物质交替成层构成的.
胡鸿翔林中洋边银菊王椿镛朱良保
关键词:地壳结构频谱分析壳幔过渡带细结构
云南扬子准地台区地壳浅部速度构造特征被引量:2
1998年
描述了云南扬子准地台区洱源—江川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的详细分析解释结果.所用方法为改进的射线追踪法.结果表明,在剖面中段沉积盖层巨厚,基底面下陷最深可达10 km 以上,并且中新生代沉积也比别处厚.此凹陷区对应攀西古裂谷的南段,此处地震活动与岩浆侵入活动相对剖面的两端弱.剖面西段基底面起伏剧烈,在洱海地区形成小盆地.此处基底层内存在上隆的高速带,并对应有剧烈而又频繁的地震活动和基性岩浆岩活动.同样情况也存在于剖面的东段.说明地震活动性及岩浆活动与基底层内高速物质的分布存在对应关系.该高速物质估计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岩带,它是上地幔内半熔融岩浆物上涌的产物,它的活动触发了本地区众多地震.
胡鸿翔冯永革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岩浆活动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被引量:152
1986年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30。而莫霍面(即P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40及P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胡鸿翔陆涵行王椿镛何正勤朱良保颜其中樊跃新张国庆邓英娥
关键词:走时曲线地壳结构视速度震相爆破地震
长江三峡地区沉积层与基底层细结构被引量:1
1996年
叙述长江三峡地区四条地震测深剖面沉积层与基底层速度细结构的研究结果.测区西部的鄂西丘陵地区沉积盖层速度较大,总厚度为0~3km,但在秭归盆地南侧与沮水河谷沉积层厚度加大,分别为5.0与4.0km.测区东部的江汉平原区沉积盖层巨厚,达5~8km.速度明显偏小.基底面速度在整区达6km/s以上.在沉积层内部还可细分一层面,在江汉平原区深度达3~4km,而在其它地区接近地表.剖面多处为断裂所切割,断裂所经之处不仅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且速度值也明显偏低.基底层以速度高并梯度小著称,层内存在三处高速异常区,分别位于黄陵背斜的西、南和东侧.它们是地壳深处玄武岩类高速物质上涌产物,估计这过程发生于黄陵背斜形成之前.由于其活动,造就或影响了基底面剧烈深度变化。
胡鸿翔边银菊高世玉
关键词:断裂带长江沉积层
地震的地空监测与预报
2016年
0引言从罗蒙诺索夫和康德的时代到当今,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破解地震的原理,确定其形成的可靠征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可行的精确预测。本阶段已取得较好的长期预测,更好的是能通过回顾所选定的不同等级的地球物理征兆来“预测”之前发生的地震。
Л.Н.ДодаО.В.МармыновЛ.А.ПахомовВ.Л.НамягановИ.В.Смепанов黄赛高楠王超胡鸿翔
关键词:地球物理罗蒙诺索夫地磁扰动卫星照片全球定位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