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昕 作品数:18 被引量:203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眼视光学研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对波前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观察采取日戴和夜戴两种方式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 CL)后人眼波前像差的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Ortho-K CL的近视患者92例(180眼)。方法92例(180眼)近视患者分别采用日戴(35例,70眼)和夜戴(57例,110眼)两种方式配戴Ortho-K CL。用WFA1000B主观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患者戴镜前、戴镜1个月后戴镜中、摘镜后的波前像差。检查结果通过Matlab数学软件直接获取35项Zemike系数及每阶Zemike系数的均方根(RMS)值。主要指标每阶Zemike系数的RMS值。结果日戴组戴镜中的像差均高于戴镜前,除2阶像差之外,其余各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摘镜后的像差均高于戴镜前,总高阶、3、4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镜中与摘镜后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戴组戴镜中的像差高于戴镜前,除2、3、6阶之外,其余各阶像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摘镜后的像差高于戴镜前,总体RMS、总高阶、3、4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镜中与摘镜后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日戴和夜戴Ortho-K CL戴镜中和摘镜后均增加了眼部高阶像差。戴镜时日戴组增加的高阶像差比夜戴组更为明显,而摘镜后夜戴组增加的高阶像差比日戴组更为明显。(眼科,2007,16:351-354) 王丹 谢培英 王志昕关键词:近视 角膜塑形镜 角膜接触镜 波前像差 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3 2007年 目的分析4年间眼部感染的真菌菌属分布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179份眼部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真菌培养阳性率、菌属的种属分布、菌属的季节分布及年龄与性别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培养阳性的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培养阳性菌株681株,阳性率为31.25%,其中镰刀菌属394株(57.86%),曲霉菌属116株(17.03%)。培养阳性的标本中,角膜591株(86.78%)、房水29株(4.26%)、结膜22株(3.23%)、玻璃体22株(3.23%)、泪囊1株(0.15%)、其他16株(2.35%)。体外药物敏感性观察发现,镰刀菌中368株对那他敏感(93.40%),曲霉菌中107株对伊曲康唑敏感(92.24%)。结论镰刀菌属及曲霉菌属仍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属;镰刀菌对那他霉素最敏感,曲霉菌对伊曲康唑最敏感。 王志昕 王智群 罗时运 李然 邓世靖 孙旭光关键词:眼部感染 镰刀菌属 曲霉菌属 药物敏感性 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 被引量:25 2008年 目的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王志昕 谢培英关键词: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圆锥角膜 视力 针对国人圆锥角膜设计的RGPCL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一种新开发的针对国人圆锥角膜特殊设计的 RG- PCL(华锥镜片)对中、重度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方法:对21例(30只眼)确诊为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根据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及临床表 杨丽娜 郭曦 王志昕 孟晓丽 谢培英文献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对人结膜杯状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结膜杯状细胞,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并进行组织学鉴定;观察体外培养杯状细胞的生长特性。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nervegrowthfactor)对体外培养正常人结膜杯状细胞增殖及... 王志昕关键词:结膜杯状细胞 体外培养 粘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 文献传递 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对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连续3年以上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眼表的影响。设计回颐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73例圆锥角膜患者。方法收集2001年7月~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连续3年以上配戴RGPCL的73例患者(142眼),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年、2年、3年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改变;用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眼轴长、中央及旁周边角膜厚度;定期复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有无眼表并发症。主要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改变、角膜厚度、眼轴长、眼表改变。结果患者戴镜前、戴镜1年、2年、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901.92±445.20)个/mm^2、(2862.78±497.13)个/mm^2、(2854.71±526.80)个/mm^2、(3015.61±421.22)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571,P=0.20);其他形态学改变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长分别为(25.15±1.50)mm、(24.93±1.36)mm、(24.78±1.25)mm、(25.39±1.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18,P=0.10)。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489.09±59.64)μm、(484.02±60.80)μm、(496.61±59.74)μm、(487.44±54.25)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1,P=0.40);旁周边角膜厚度的改变也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度结膜充血69眼,角膜点染12眼,角膜上皮粗糙6眼,无其他异常表现。结论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不会引起显著的眼表异常变化,无明显的眼部并发症发生。 王志昕 谢培英 唐琰 刘营 郭曦关键词:圆锥角膜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 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圆锥角膜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3年以上的视力矫正效果,屈光度和处方参数变化以及角膜塑形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RGPCL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73例(136眼)。方法患者于戴镜前、戴镜1、2、3年检测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圆锥角膜筛查软件检测。观察戴镜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其他角膜形态学改变;对比RGPCL处方基弧、屈光度的变化。根据病变程度按轻度圆锥角膜组(A组)和中、重度组(B组)分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数,RGPCL基弧,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结果患者平均戴镜(49.3±15.3)个月(36~76个月)。初诊裸眼视力(UVA)平均3.76±0.45,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4.57±0.53,RGPCL矫正视力(RGPVA)4.89±0.14,视力有显著提高(F=171.994,P=0.000);末诊RGPVA 4.95±0.11,与初诊比较有显著提高(t=-6.733,P=0.000)。B组比A组提高更显著。RGPVA可达0.8或以上的比率,戴镜初期、1年、2年和3年后分别为85.13%、86.76%、85.60%和84.62%。初诊与末诊检查相比较,近视度为(7.13±4.01)D和(6.23±3.42)D(P=0.014),角膜散光度为(6.23±3.24)D和(4.42±2.34)D(P=0.000)。初诊与末诊RGPCL处方基弧为(7.38±0.50)mm和(7.54±0.42)mm(P=0.000),RGPCL处方度为(-6.22±3.59)D和(-5.33±3.09)D(P=±0.000)。与A组比较,B组的屈光度与镜片弧度的变化更显著。角膜地形图各项表面参数除SAI、IAI和AA 3项其初、末诊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能较好地获得持久的矫正视力,并可获得显著角膜塑形效果,明显降低近视度和散光度,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发展。 谢培英 王志昕 杨丽娜 郭曦 唐琰关键词:圆锥角膜 角膜地形图 角膜塑形 年龄及眼位相关性人眼波前像差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角膜前表面和眼睛整体像差研究,分析随着年龄增长,人眼各部分屈光间质像差的改变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同时研究左右眼像差的对称性。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地形图计算得到角膜前表面的像差,用主观波前像差仪 吴晋芳 谢培英 贺极苍 王志昕文献传递 角膜前表面与眼睛整体像差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角膜前表面像差和眼睛整体像差,分析人眼各屈光介质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地形图计算角膜前表面像差,用主观波前像差仪测得的整体像差减去角膜前表面像差得到内部结构像差。选择志愿者 吴晋芳 谢培英 贺极苍 王志昕文献传递 正常人结膜杯状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体外建立人结膜杯状细胞系,观察其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并观察杯状细胞超微结构。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体外培养的人结膜杯状细胞。方法外眼手术中取正常球结膜组织,放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以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特殊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杯状细胞。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主要指标细胞形态、结构。结果培养24小时后细胞从组织块向外长出,6 ̄10天后可形成细胞单层,并可传3 ̄5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杯状细胞呈长椭圆形,胞浆中含有黏蛋白颗粒。对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试剂染色(AB-PAS染色)呈阳性;对杯状细胞特异性中间丝角蛋白-7(CK-7)和黏蛋白MUC5AC单克隆抗体均呈阳性反应,而对复层非角化上皮细胞特异性中间丝角蛋白-13(CK-13)呈阴性反应。透射电镜下可见离体杯状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椭圆形,核位于细胞一端,胞浆中充满圆形黏蛋白颗粒,大小不一。传三代后杯状细胞纯度可达80%左右。结论人结膜杯状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并传代,并保持在体细胞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杯状细胞相关的眼表疾病提供实验室基础。(眼科,2006,15:172-176) 王志昕 邓世靖 罗时运 王智群 李然 王津津 孙旭光关键词:杯状细胞 结膜 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