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洁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3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土壤质地
  • 2篇旗叶
  • 2篇旗叶光合特性
  • 2篇小麦灌浆
  • 2篇小麦灌浆期
  • 2篇灌浆
  • 2篇灌浆期
  • 2篇光合特性
  • 1篇氮磷钾
  • 1篇养分利用
  • 1篇玉米
  • 1篇植株
  • 1篇植株形态
  • 1篇深耕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培肥
  • 1篇培肥方式

机构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邵云
  • 4篇王小洁
  • 3篇张紧紧
  • 3篇胡永娟
  • 3篇李春喜
  • 2篇刘会娟
  • 2篇赵院利
  • 1篇姚利娇
  • 1篇李学梅
  • 1篇姜丽娜
  • 1篇王钰亮

传媒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3种质地土壤上As胁迫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深入探讨壤土、黏土、沙土3种主要农田土壤质地条件下As胁迫对小麦的影响差异,研究了小麦灌浆期的根长、分蘖、分生根数目、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指标。结果表明:当As≤15 mg/kg时,小麦受到的胁迫作用不明显;当As≥30 mg/kg时,小麦则开始呈现出根长降低,分生根数目减少等明显的胁迫效应。当As≥30 mg/kg时,在壤土和黏土条件下生长的小麦根长较长,分生根数目较多,并且小麦旗叶的Pn、Gs、Ci、WUE、叶绿素相对含量较沙土条件下高。As胁迫对3种质地土壤上小麦植株干物质量影响不同,壤土上As≥30 mg/kg时、黏土上则As≥45 mg/kg时及沙土上各处理As胁迫下,小麦干物质量出现明显降低。总的来说,壤土和黏土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麦所受到的As胁迫作用,而沙土对As胁迫缓解效果较差。因此,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种植小麦,能有效缓解As对小麦植株的胁迫作用。
邵云王钰亮王小洁姜丽娜刘会娟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土壤质地光合特性
土壤质地对铬胁迫下小麦灌浆期形态与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探讨铬(Cr)胁迫条件下土壤质地对小麦植株形态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壤土、粘土、砂土)下灌浆期小麦的根长、分生根数、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相对含量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Cr胁迫浓度的升高,小麦根长在粘土中呈逐渐变短的趋势,在壤土和砂土上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根长达到最大值的Cr浓度为100 mg·kg-1;小麦分生根数在3种质地土壤上均呈逐渐减少趋势;Cr胁迫使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干物质总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旗叶的Pn在壤土上也随Cr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粘土和砂土上则先升高后降低,且当Cr浓度分别为100和200 mg·kg-1时达到最大值;小麦旗叶Gs、Ci、Tr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壤土和粘土上达到最大值的Cr浓度均为100 mg·kg-1,在砂土上为200 mg·kg-1;旗叶WUE在粘土上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砂土上则呈现升高趋势,壤土上波动不大。整体来说,Cr胁迫对小麦灌浆期各项光合指标起到了低促高抑或抑制作用,尤其当Cr浓度≥200 mg·kg-1时,Cr对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胁迫效应,导致根长降低,分生根数减少,旗叶Gs、Ci、Tr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各器官干物质量减少。此外,在3种质地土壤上,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指标在Cr胁迫下不同程度下降,砂土的下降趋势比壤土和粘土明显。
邵云刘会娟胡永娟王小洁张紧紧李学梅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土壤质地灌浆期植株形态光合特性
小麦-玉米轮作区耕作及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适宜的耕作培肥方式,通过在河南省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区高产农田4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耕(DT)与浅耕(ST)2种耕作方式和增施有机粪肥(OF)、秸秆还田(SF)、有机粪肥+秸秆还田(OSF)与对照(CK)4种培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ST>DT,而全磷含量变化不定;对于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OSF>OF>SF>CK,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则有所不同,深耕条件下为:OSF>OF>SF>CK,浅耕条件下则为:OF>OSF>SF>CK。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培肥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全磷含量影响显著。从小麦产量来看,无论深耕还是浅耕均以OSF处理最高,其中深耕+有机粪肥+秸秆还田(DTOSF)处理最高,单独深耕处理(DTCK)最低。此外,耕作方式对穗长的影响极显著,培肥方式对穗长、结实小穗、千粒质量、穗粒数的影响均为极显著,耕作与培肥互作对不孕小穗影响显著。综上所述,DTOSF处理是华北地区较好的增产耕作培肥方式。
邵云王小洁张紧紧胡永娟冯荣成姚利娇赵院利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耕作土壤养分
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分配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颖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邵云赵院利冯荣成王小洁张紧紧胡永娟
关键词:小麦深耕秸秆还田养分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