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志

作品数:23 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翻译
  • 7篇译史
  • 7篇翻译史
  • 4篇译者
  • 4篇使团
  • 3篇中国翻译
  • 3篇中国翻译史
  • 3篇中英关系
  • 3篇晚清
  • 3篇小说
  • 3篇马礼逊
  • 3篇马戛尔尼
  • 3篇马戛尔尼使团
  • 3篇翻译活动
  • 3篇翻译研究
  • 2篇译史研究
  • 2篇中国小说
  • 2篇中译
  • 2篇文艺
  • 2篇文艺大众化

机构

  • 23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23篇王宏志
  • 1篇谢天振
  • 1篇宋炳辉

传媒

  • 4篇东方翻译
  • 3篇中国翻译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现代外语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长江学术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国际汉学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 1篇外国语言与文...
  • 1篇亚太跨学科翻...
  • 1篇宫廷典籍与东...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论晚清的意译风尚被引量:37
1995年
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论晚清的意译风尚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系王宏志1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学活动是在日本开始的,早在他看到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大受刺激,决定弃医前,23岁的鲁迅便在1903年发表了他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1],跟着,在离日前的六年...
王宏志
关键词:《域外小说集》翻译活动科学小说斯巴达中国小说史翻译小说
超越文本 超越翻译——当代翻译和翻译研究三人谈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为2014年12月6日谢天振、王宏志、宋炳辉三位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主办的面向全市的公益性专题讲座上的发言以及答听众问的记录稿。我们觉得三位教授所谈的翻译问题与当下的许多翻译现状都有密切的关系,能带给我们诸多启迪。征得三位教授的同意,也征得上海图书馆有关部门的同意,本刊把记录稿发送给三位作者,请他们本人对记录稿进行了适当的文字梳理,但不作实质性的改动。我们则根据刊物的需要,对文字篇幅作了适当的压缩。
谢天振王宏志宋炳辉
关键词:翻译研究超越文本翻译问题
《南京条约》中“领事”翻译的历史探析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尝试证明马儒翰在《南京条约》中以"领事"一词翻译Superintendent并非误译,而是有其历史原因,且是自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垄断权结束、英国派遣商务监督到来后发展而来的合理翻译。由此,本文期望能以一具体个案来说明历史背景及资料的掌握对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
王宏志
关键词:《南京条约》领事
权力与翻译:晚清翻译活动赞助人的考察被引量:5
2002年
历来有关翻译的讨论多集中在译文和译者方面,这有其合理性。不过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其他一些极具影响的因素却未得到应有的注意。本文尝试以林则徐、奕沂、严复、吴汝纶等为个案,借助勒菲弗尔在上世纪末提出的翻译理论,讨论赞助人在晚清翻译里所扮演的角色,并阐明社会中权力架构对翻译的影响。
王宏志
关键词:翻译过程翻译活动翻译理论赞助人晚清吴汝纶
“翻译的危险”与“推想的危险”——从沈艾娣《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谈起
2024年
本文以沈艾娣教授《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一书为例,从宏观理念和具体写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问题。一方面主要讨论18—19世纪清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翻译的危险”,但指出以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作为主体并非恰当的选择;另一方面讨论历史研究和写作中不能避免的推想,以《翻译的危险》一些推想为例,说明当中的风险,并强调猜想不能直接转化为事实。
王宏志
关键词:马戛尔尼使团
如何“张大其词以自炫其奇巧”?——论新发现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礼品清单中译本被引量:2
2021年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毫无疑问是中英交往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极其深远。使团以祝寿为名,带来丰厚礼品,但乾隆在阅读其礼品清单后,却大加批评,认为英国人"夷性见小""张大其词以自炫其奇巧"。本文借助新发现的使团自己准备的清单中译本,探究导致乾隆不满的原因,并对比收藏于清宫档案的抄本,分析经由中方删减的部分,说明清廷对使团礼品以至整个遣使活动的关注所在。
王宏志
关键词:马戛尔尼使团翻译史研究
“专欲发表区区政见”:梁启超和晚清政治小说的翻译及创作被引量:13
1996年
一 众所周知,传统以来,小说地位低微,不入九流,人们不是把它看成“游戏笔端,资助谈柄”的文字游戏,便倒过来强调它的教化作用,“劝善惩恶,幼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这两种态度表面看来截然不同——前者是把小说定位于边缘,而后者则是从边缘走向中心,尝试跟正统文学拉近,但其实二者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都是文学必须具备教晦的功能。从这角度看,晚清的“小说界革命”——特别是那时候出现的“政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第二种态度的延续或扩张,而“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的提倡者,所认同的便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文学观。 毫无疑问,晚清文坛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都是由他所提出的,不过。
王宏志
关键词:政治小说中国小说理论新小说
论瞿秋白翻译理论的中心思想被引量:10
1998年
王宏志
关键词:翻译理论瞿秋白文艺大众化白话政治家
“书写中国翻译史”第三届“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征文通告
2007年
为推动年青学者积极参与中国翻译研究,促进学术交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谨定于2008年举行第三届「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以'书写中国翻译史'为主题,邀请二十位年青学者发表论文。
王宏志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研究
从西藏拉萨到《大英百科全书》:万宁与18—19世纪中英关系
2018年
汉学家以其掌握中国语文及文化知识的能力,在中外交流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研究对象为一名鲜为人注意的英国汉学家万宁(Thomas Manning,1772—1840)。万宁早在1802年即开始学习中文,1807年1月来到中国,住广州东印度公司商馆,时常协助翻译工作,比人们所熟悉的公司译员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更早,而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作为第一个到达西藏拉萨的英国人以及担任英国第二次派华使团阿美士德使团(Amherst Mission)的译员。但他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不限于此二者。本文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资料,详细分析万宁与中国相关的活动,展示他在19世纪初中英关系上的历史位置。
王宏志
关键词:汉学家中英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