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枫
- 作品数:28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具有TSC2基因突变的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具有TSC2基因突变的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8年2例ESC RCC临床资料,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进行形态学观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FE3、TFEB断裂重排基因;分子基因检测,PCR扩增,二代测序。结果:2例ESC RCC为男性,年龄分别9岁8个月和13岁,均发生在右肾。肿瘤大小5~7 cm,切面囊实性,灰红、灰白鱼肉样。显微镜下肿瘤具有纤维性包膜,肿瘤细胞突破胞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圆形、多边性,胞质丰富,嗜伊红,可见大小不一的空泡,呈透明细胞样;部分区域类似乳头样结构,可见纤维轴心。细胞核圆形、泡状核,易见多核及巨核细胞,核分裂象未见;少量大小不一的囊样结构,囊壁可见单层瘤细胞被覆呈钉突样。间质见厚壁血管,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嗜伊红坏死,可见钙化和胆固醇结晶。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PAX8(弥漫)、细胞角蛋白(CK)20、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局灶)、CD10(1例局灶/1例弥漫)、INI1、波形蛋白、CD68阳性,Ki-67阳性指数5%~10%。HMB45、S-100蛋白、Melan A、p53、结蛋白、TFE3、CK7、CK19、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CD30、CD117、WT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分子遗传学检测:TFE3、TFEB断裂重排阴性。二代测序:例1,TSC2 p.Lys574Ter(0.198);例2,TSC2 p.Arg406Ter(0.355)。结论:ESC RCC儿童发病比较罕见,容易误诊,其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预后较好。
- 杨文萍Kenneth Tou En Chang徐红艳Chik Hong KuickEileen Hui Qi Ng黄慧熊枫吴艳曾松涛樊金星Xinyi Loh
- 关键词:儿童基因测定
- 儿童肠道息肉样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 黄慧杨文萍曾松涛邓庆强熊枫徐红艳
- 钙视网膜蛋白和乙酰胆碱酯酶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直肠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直肠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新生儿直肠黏膜活检标本62例.此62例患儿均有出生后反复出现腹胀、便秘、胎便延迟和/或呕吐等症状,临床诊断或疑诊HSCR.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为3~28 d,平均17 d.在显微镜下观察黏膜下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直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R和酶组织化学染色AchE.根据直肠黏膜活检标本黏膜下HE染色有、无神经节细胞将患儿分为非HSCR组和HSCR组,比较两组CR和AchE的表达.结果 HSCR组(49例)无髓鞘神经纤维直径在30~70μm,平均49.6μm;其中直径≥40μm 42例(85.7%),〈40μm 7例(14.3%,30~38μm).CR无阳性表达患儿.AchE阳性45例(91.8%),阴性4例(8.2%).非HSCR组(13例)无髓鞘神经纤维直径〈25μm者12例(92.3%);神经纤维直径35μm者1例(7.7%).CR阳性13例(100%);AchE阳性1例(7.7%),阴性12例(92.3%).CR表达在HSCR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12/12),98.0%(49/50);阳性预测值为92.3%(12/13),阴性预测值为100%(49/49).AchE在HSCR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46/49)和100%(12/12),阳性预测值100% 为(46/46),阴性预测值为75.0%(12/16).结论 直肠黏膜活检HE染色结合CR和AchE的病理诊断,有助于提高新生儿HSCR病理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杨文萍陶强曾松涛徐红艳黄慧黄金狮吴艳熊枫甘亮陶俊峰
-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钙视网膜蛋白乙酰胆碱酯酶
- 儿童原发性消化道非霍奇金淋巴瘤
- 杨文萍黄慧徐红艳熊枫吴艳曾松涛樊金星
- 伴Ph样染色体儿童急性白血病两例
- 2017年
- 例1男,3岁,因“浮肿、纳差、面色黄1周,发现肾功能异常1天”入院。查体:颜面、双下肢呈轻度凹陷性水肿。颈部及颌下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肿大的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肿大,肝肋下5cm可及,质地软,无压痛,脾肋下5cm。
- 李红熊枫何飞张小珍黎文婷刘志强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肝脾肿大肾功能异常凹陷性水肿面色黄双下肢
- PHOX2B和GATA3在外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25年
- 目的 探讨PHOX2B和GATA3在外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2例资料完整的外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病理组织,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50例其他肿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PHOX2B和GATA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PHOX2B和GATA3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PHOX2B在神经母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98.4%(61/62),对照组中其阳性率为0%(0/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HOX2B蛋白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9%、100%、100%、99.34%。GATA3在神经母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100%(62/62),对照组中其阳性率为16.7%(25/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TA3蛋白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3.3%、71.3%、100%。联合检测PHOX2B和GATA3蛋白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结论 联合检测PHOX2B和GATA3可以作为神经母细胞瘤可靠的诊断标记物。
- 樊金星黄慧熊枫陈干杨文萍
- 关键词:GATA3神经母细胞瘤
- EB病毒感染相关的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中miR-127和miR-155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miR-127、miR-155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阴性的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qRT-PCR技术检测40例儿童BL及15例扁桃体组织2株细胞株(Raji和Ramos)的EBER及miR-127、miR-155表达情况。结果 (1)40例BL儿童中16例EBER阳性,15例扁桃体EBER均阴性。(2)miR-127在EBV阳性的BL中的表达(2.68±2.95)比EBV阴性的BL(0.36±0.24)及扁桃体组织(1.23±4.09)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Raji和Ramos比较,miR-127表达显著升高(t=-13.038,P=0.000)。(3)miR-155在EBV阳性BL(22.50±56.84)和阴性BL(15.89±51.57)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扁桃体组织相比表达(0.31±0.54)上调(P<0.05);Raji和Ramos比较,miR-155表达显著升高(t=-3.337,P=0.008)。结论 miR-127和miR-155的高表达与儿童BL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miR-127高表达与EBV感染相关,可能起着类似癌基因的作用。
- 林云杨文萍黄慧徐红艳吴艳曾松涛熊枫肖强
-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EB病毒微小RNA
- 儿童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NICH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22例NICH患儿男14例,女8例,就诊平均年龄4.2岁。发病部位:头面部5例、颈部3例、躯体6例、上肢5例、下肢3例。组织学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小叶状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出血管腔内,呈现“钉突样”,结节中央通常可见1条或多条管壁厚薄不一的引流血管;小叶间为纤维组织间隔和纤维脂肪间隔,纤维组织中通常可见异常的动脉和静脉结构,小叶边缘可见淋巴管样的结构;3例可见血栓。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CD34(22/22)、CD31(22/22)、平滑肌肌动蛋白(22/22)、波形蛋白(22/22),D2-40表达位于结节边缘,所有病例不表达Glutl。结论NICH属于良性病变,预后较好,病理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杨文萍徐红艳曾松涛傅荣华曾华谭梅军吴艳熊枫黄慧钟梅慧张守华周俊霖
- 关键词:血管瘤儿童
- 针吸细胞学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针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NAC法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对11例NB的细胞学和组织学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NB细胞学特征表现为瘤细胞大小不一,散在的瘤细胞中常见细胞成团现象,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清晰,1-4个不等,以单个核为主,亦可见双核及多核瘤细胞,部分双核瘤细胞呈“人字形”,胞质较丰富,淡蓝色,胞质内可见粉红色细小颗粒。部分区域可见瘤细胞聚集呈“菊花团”状,瘤细胞间常见嗜酸性粉红色丝状纤维物。结论 FNAC作为一种简便、快速且相对微创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大多数神经母细胞可进行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徐红艳刘志强黄慧吴艳熊枫张守华杨文萍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儿童针吸细胞学
-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CBP1表达意义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CBP1表达意义。方法 收集47例儿童BL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PCBP1、MUM1、CD38、c-myc和LMO2,原位杂交检测EBER,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myc、11q23.3/11q24.3基因。统计学分析PCBP1与临床参数及MUM1的表达关系。结果 47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平均就诊年龄6岁2月(2岁1月~13岁),发病部位腹腔35例、头颈部11例、鼻腔1例;临床分期为Ⅱ期10例、Ⅲ~Ⅳ期37例。免疫表型PCBP1、MUM1、CD38、c-myc和LMO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7/47)、63.8%(30/47)、100%(47/47)、97.9%(46/47)、0%(0/47);EBER阳性率为27.7%(13/47),c-myc基因重排率为100%(47/47),无11q23.3/11q24.3基因异常(0/15)。47例BL中PCBP1细胞核和细胞质同时阳性表达38例,9例仅为细胞质阳性表达。PCBP1阳性表达模式与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MUM1和EBER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主要与伴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联合检测CD38、c-myc、LMO2和EBER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PCBP1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中高表达,其表达模式的具体意义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吴艳黄慧樊金星徐红艳熊枫曾松涛杨文萍
-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