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维新
- 作品数:116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未来20年的太阳系探索
- 本文分析了未来20年太阳系探索的科学目标和重点关注的天体,概述了美国、欧洲空间局、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探索计划,论述了未来太阳系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技术挑战。
- 焦维新
- 关键词:航天工程航天器设计
- 文献传递
- 效应分析系统
- <正> 研究高能电子在介质材料中的传输机制,首先需要得到一定通量和能谱的高能电子透过屏蔽层进入介质材料的穿透情况,进而可以计算得到介质材料中在不同深度的电荷积累的情况.将介质按不同深度分层,由电荷累积情况可得到在各介质层...
- 郝永强焦维新
- 文献传递
- 浅谈报社电子图书馆
- 1993年
- 当前,随着激光照排技术在我国大城市报社的普及,报纸的出版和印刷已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报纸内容随时存入光盘。与此相对照,我国对新闻资料的加工整理,却仍停留在“剪刀加浆糊”阶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信心播的需要。而在国外。
- 刘月兰焦维新
- 关键词:报社
- ESA空间探测计划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 概括地介绍了ESA的空间探测计划,分析了该计划的主要特点,即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分步发展专项技术和注意发展技术验证卫星。这些特点使得ESA的空间探测基础扎实,目标明确,成绩显著,对我国制定空间探测计划有很好启示作用。
- 焦维新
- 关键词:空间探测计划
- 文献传递
- CRRES卫星内部充电的模拟计算与验证被引量:4
- 2007年
- 基于Geant 4软件建立一种用于计算航天器内部充电所产生电场的方法.分析载有IDM仪器的CRRES卫星当时所处的空间电子环境,使用该方法进行内部充电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IDM仪器所测得的放电脉冲数据进行对比,不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深入认识了引起航天器内部充电的空间环境特征以及材料特性对充放电效应的影响.介质内最大电场的模拟计算结果与CRRES卫星实际观测到的放电现象吻合;在材料的各项参数中,与辐射感应电导率有关的k_p系数对稳态电场有很大影响,为了定量研究内部充电效应,需要在实验室精确地测定k_p系数;材料的暗电导率、密度以及材料的分子构成等也与内部充电效应有关,对这些参数细致地研究有助于对内部充电效应的认识.
- 李学胜焦维新
- 关键词:GEANT
- 火星取样返回的必要性与科学目标
- 2023年
- 1引言相信大家不会对火星取样返回(MSR)这个词感到陌生。除了中国已正式宣布火星取样返回探测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也宣布了火星取样返回探测计划,并公布了该计划的执行细节。尽管国内外有了火星取样返回计划,但毕竟还都没有实现,国内对这方面的报道也比较少。本文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介绍,主要涉及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要取样返回?取样返回的科学目标是什么?到火星的什么地方选取样品等。
- 焦维新
- 关键词:火星NASA
- 飞船内部带电的物理机制
- <正> 高流量的高能电子在卫星内部产生的静电带电和放电(ESD)常常是卫星发生故障,甚至完全失效的重要原因,对卫星的正常运转构成了严重威胁.正因如此,高能电子被称为卫星的“杀手”(killer).对高能电子产生的内部带电...
- 焦维新濮祖荫
- 文献传递
- 21世纪的空间探测被引量:4
- 1999年
- 121世纪空间探测的主要计划□□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为新世纪制订了空间探测计划。这些计划有的是综合性的,有的是专题性的,而美国制订的“空间科学战略计划”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国际上空间科学和空间探测发展的方向,...
- 焦维新
- 关键词:空间探测计划探测器
- 用GPS掩星方法探测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参数
- 本文提出用GPS掩星技术探测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整体技术方案和新的数据反演方法。整体技术方案包括低轨卫星星座的构成、主要科学负载的选择和技术指标的确定;重点研究的数据反演方法包括用数据同化技术高精度地推导中高层大气风场、...
- 焦维新陈鸿飞高增勇陶勇
- 关键词:层析成像方法
- 文献传递
- 大尺度场向电流的控制因素被引量:8
- 2000年
- 将ISEE-1和ISEE-2飞船测量的地球内磁层场向电流作为行星际磁场与极区地磁活动水平(由AL表征)的函数.发现大约75%的场向电流发生在行星际磁场南向时,其余25%发生在行星际磁场由南向转到北向的半小时内.而且,发生在AL<-150nT的场向电流也大约是75%.场向电流的强度和密度随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及AL的负值增加而增大.由此而得出结论,内磁层场向电流的产生主要是由行星际磁场控制的,是太阳风和电离层间电动耦合增加的结果.
- 焦维新濮祖荫
- 关键词:场向电流行星际磁场电离层太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