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患者IMT与AIP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IMT,并测定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出AI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呈现高TG、低HDL-C及AIP值明显升高;(2)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AIP呈正相关。结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颈内动脉IMT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江飞飞江飞飞丁美萍俎德玲
- 关键词:脑梗死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 金丝桃苷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究金丝桃苷(hyperoside,Hy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大鼠模型,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Hyp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1))。持续给药14 d后,采用Zea Longa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测定脑含水量。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ELISA检测炎症相关因子,HE染色观察大脑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形态,TUNEL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4和COX-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Hyp干预能够显著改善MCAO/R大鼠Zea Longa评分(P<0.05),减少脑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P<0.05或P<0.01),并且有效改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学改变和凋亡情况,显著抑制TLR4、COX-2、NF-κB、caspase-3、caspase-9以及Bax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Hy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抗炎、抗凋亡以及抑制TLR4/COX-2信号通路有关。
- 江飞飞陈志志徐晏雯万浩芳林海燕
- 关键词:金丝桃苷脑缺血再灌注抗炎抗凋亡
- 心脑血管病血脂代谢异常的观察与AIP应用评价
- 俎德玲诸葛毅高珍艳程科云蒋一鸣屠晓鸣金奇志郑家胜江飞飞
- 甘油三酯(trigly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比值的对数转换值(1og[TG/HDL-C])可作为反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血脂代谢异常
- 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18例昏迷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并给予分级,同时进行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结果进行预后判断,与病人3个月后随访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33,P<0.05),GCS评分和脑电图分级与预后有关,GCS评分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77.1%,EEG分级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93.8%。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
- 杨铭江飞飞林海燕杨伟丽
- 关键词:昏迷GLASGOW评分动态脑电图监测预后
- 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作用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ACI)患者和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ox-LDL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分析。结果 ACI、TIA组的ox-LD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ACI组的ox-LDL水平较TIA组显著升高(P<0.01);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ox-LDL水平较无斑块组显著升高(P<0.001),不稳定斑块组的ox-LDL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显著升高(P<0.01);中型、重型患者的ox-LDL水平较轻型显著升高(P<0.001),重型患者的ox-LDL水平较中型显著升高(P<0.001)。结论血清ox-LDL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江飞飞林海燕诸葛毅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脑心综合征10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2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105例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患者普遍存有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谱的异常,脑梗死组在心电图改变异常率和心肌酶谱改变率上均显著低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比较,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CS评分低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其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概率高(P<0.05);病变部位位于脑室、脑干和小脑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脑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及基底节(P<0.01)。结论脑心综合征发生在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并不少见,临床上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警惕性,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江飞飞王传刘林海燕丁美萍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心电图心肌酶谱
- 脑脓肿11例脑脊液及影像学分析
- 目的:探讨脑脓肿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脑脓肿病人的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脑脓肿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时给早期明确诊断带来困难。结论:脑脓肿的及早诊断、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
- 林海燕江飞飞
- 关键词:脑脓肿脑脊液CTMRI
- 血清ox-LDL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作用分析
-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和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江飞飞林海燕诸葛毅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OX-LDL不稳定斑块颈动脉斑块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小时以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
- 江飞飞林海燕
-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GMP-140、PAF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在6-24 h内的脑梗死住院患者30例,另选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拜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血脂,调整血压并酌情使用神经营养和脱水剂等治疗,疗程为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GMP-140、PAF水平,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GMP-140和PAF水平分别为(34.53±5.38)ng/ml和(110.20±16.67)ng/ml,健康成人血浆GMP-140和PAF水平分别为(12.23±2.43)ng/ml和(64.27±16.60)ng/ml,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外周血GMP-140、PAF浓度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和PAF水平分别为(21.17±3.91)ng/ml和(59.67±7.52)ng/ml,与治疗前相比其浓度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浆GMP-140和PAF水平,对监测血小板功能和活化状态相关的临床状态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以用于对治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判断及评估预后。
- 江飞飞林海燕吴华勇丁美萍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颗粒膜蛋白-140血小板活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