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陈
- 作品数:22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评估被引量:14
- 2013年
- 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评估.通过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自动定位结果与全国正式目录的对比,分别得出了3套自动定位系统总体误差以及全国和全球的误差插值图,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同时,还针对3套自动定位系统的漏报和误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体来说,现阶段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整体上对于首都圈地区M≥3.0,国内其它地区M≥4.0(部分台站稀疏的西部地区M≥5.0),国外M≥7.0的地震基本可以达到全面覆盖的程度,可以作为正式地震速报的参考,对于建立"自动报—正式报"的两级地震速报制度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杨陈黄志斌杜广宝翟璐媛
- 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分析
- 2009年
- 主要讨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在精确反演的基础上,分别对数据扰动和模型扰动进行分析,用MATLAB作图进行对比并得出最后的结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结果是可靠的。
- 翟璐媛杨陈杨雅琼
-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稳定性
- 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与中国地震局台站联网预警(技术)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地震预警可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以便在此期间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是保证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有效手段。提出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与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互联互通进行联合预警的网络互联方案、数据信息共享方案,阐述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中应用中国地震台网信息的作用。
- 白鑫黄志斌张洪宇杨陈刘晓雨
- 关键词:高速铁路地震联网
- 中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评估及发布策略被引量:13
- 2014年
- 本文对中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做了整体评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发布策略.通过对3套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综合评估,确定了自动速报信息对外发布"宁漏不误"原则和"多路综合触发"机制;通过基于"多路综合触发"机制的数据模拟评估,验证了该原则在对外发布时的可靠性.在不漏报国内有影响大震的前提下,舍弃监测能力薄弱地区的部分小震是可以接受的;遵循"统一发布、宁弃不误、内外有别"的原则,根据监测能力实行按区分类发布并以人工后干预机制为保障,自动地震速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面向社会服务是可行的.通过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及其余震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检验,表明目前的自动速报系统及其发布机制对于大震震级的确定还需完善,对于地震密集时的余震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未来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 杨陈黄志斌高景春侯建民
- 中国与美国地震台网数字化体波震级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的观测资料(2008-2012年),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由对比结果可知:中国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之间无系统化差异,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存在一定系统偏差(m_B平均偏大0.22);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浅源地震偏差大于中深源地震;震中距及四象限分布对偏差基本没有影响。
- 翟璐媛张立文任克新杨陈
- 关键词:震级体波数字化
- 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后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2008—2012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结果看:数字化之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及MS7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Z之间存在一定系统偏差;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基本没有影响;震中距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中国地震随之偏大,尤其以震中距大于105°的地震明显;4象限分布对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MS为第Ⅳ象限出现偏差异常,MS7为第Ⅲ象限出现偏差异常。
- 翟璐媛张立文任克新杨陈
- 关键词:震级面波数字化
- 高速铁路与国家地震台网信息接入及资源共享方式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对高速铁路与国家地震台网信息接入和资源共享方式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组网模式和时延的分析及测试,在遵循目前地震系统信息传输模式的前提下,对于实时波形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国家中心型或者省局中心型的方式进行共享,用于高铁系统台站的补充,在地震预警发布阶段使用;对于地震速报信息,可以采取国家中心型的方式进行共享,用于地震信息的确认,在地震预警解除阶段使用。为了减小实时数据传输的时延以适应预警需求,应对数据采集器进行升级,并更新相应的流服务器的仪器适配器。
- 翟璐媛黄志斌杨陈魏星刘晓雨
- 关键词:地震台网资源共享
- 基于片法对地震低活动水平区域的构造分布特征研究
- 2009年
- 文中应用片法研究了首都圈地区在39.8°-40.4°N和114.0°-115.0°E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分布。片法主要是针对地震活动分布比较稀疏、断层无法直观识别的地区,用空间扫描的方法,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检验方法,来评价地震震中分布的线性特征是否显著,从而进一步识别地震断层。该文选定的研究区域,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共发生了1.0-5.0级地震906次,地震的活动不活跃比较符合片法的应用研究。将该方法用于所选定区域地震数据的研究表明,其识别能力还是较好的,可以整体上刻画比较真实的地质构造特征。对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实测,且地震活动较低的构造区域,片法是分析其构造分布的有效补充。
- 杨陈翟璐媛
-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
- 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2017年2月,批复项目可研报告,2018年6月,批复项目初步设计。这个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不仅能提升我国地震基础监测能力,而且对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项目为基础,针对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求能对项目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震源深度为10 km的地震,预警盲区的极值是21 km,所能预警的震级下限为5.6级。兼顾效率与建设成本,10—20 km台间距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该值对于减小盲区的效果有限。根据我国地震危险性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可以初步确定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为重点预警区域。在地震预警系统架构设计中,发布系统和保障系统是最关键的环节,决定了整个系统建设及后期运行的成败。目前国内公众对于预警系统的了解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对于预警效果的期待较高,缺乏面对预警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各项法律责任并不明晰。我国地震台网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地震预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台站密度不足和整体数据延时较大,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台网进行加密,从数采和传输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2)以人口和GDP为基础,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的假定情形,分别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后的台站分布、目前的测震台站分布、理想的台站分布和极限的台站分布,分析地震预警的效能。并根据分析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的合理性,提出地震预警效能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同假定的情况下,对汶川地震的假想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估模型。总体来说,
- 杨陈
- 关键词:地震预警DODAF技术成熟度
- 使用P波快速测定国家台网大震标准震级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针对国家台网速报面波震级测定时间偏长和中深源地震震级速报有一定偏差的问题,采用IASPEI推荐的宽频带体波震级mB及宽频带P波矩震级MWP对2009—2013年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大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经过转换成MW后的mB和MWP震级来说,其结果均与我国速报地震发布的震级M有一定的偏差,一般表现为偏小。其中,对于6.0—6.9级地震,mB偏差相对较小,但离散度相对较大(整体偏差要比平均偏差大不少);对于7.0—7.9级地震,MWP偏差相对较小;而对于8.0级以上地震,由于震级饱和等原因,mB偏差较大,但MWP偏差相对较小,一般主要表现为偏小。总体来说,MW(MWP)的稳定性要比MW(mB)更好一些(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更大,标准误差更小)。对于综合mB和MWP震级来说,由于采取分段平均的方法,结果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较大地震仍以偏小为主,如果在综合震级MP上加0.2,则可以得出与M震级较为接近的结果。通过MW(mB)、MW(MWP)、MP(M)、M与MW(GCMT)的对比,可以验证综合标准震级MP(M)和国家台网速报震级M具备一定的可信度,而MP(M)可作为P波快速测定的震级,所以用MP(M)作为大震速报初报震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
- 翟璐媛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