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志
- 作品数:1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珠江三角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研究
- 1995年
- 中共广东省委正式提出的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是一项有关广东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它确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东的特殊作用.本文想通过剖析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文化特征,来探讨构建有岭南开放地区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与精神文明模式.一、区域特征(一)自然地理珠江三角洲是珠江的西江、北江、东江三条支流在入海口附近形成的三角洲及其邻近岛屿的总称.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大、中城市及广大农村,珠江口外东西两侧分别毗邻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人口为2053.5万(1993年末统计),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省的70.2%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017元(1993年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南缘,“三冬无雪,四季常花”是它的气候特点.但台风、暴雨、洪涝、寒露风及早春低温、阴雨等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威胁,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长达1059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港湾资源,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淡水养殖业发达,且是全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蚕丝产地和水果生产基地之一;沿海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而富于南粤特色的旅游资源.
- 董标杨海志
-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高等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模式人口素质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