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雅莉
-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激光囊膜切开术辅助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囊膜切开术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1)摄像装置,获取患者自然状态下瞳孔的眼前节图像和散瞳状态下瞳孔的眼前节图像;(2)图像处理装置,整合分析处理自然状态下瞳孔...
- 杜雅莉邱坤良张铭志林建伟
- 海南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因素研究
- 黄静杜雅莉吕欢张铭志
- 一种眼部晶状体和虹膜震颤的自动检测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眼部晶状体和虹膜震颤的自动检测系统及方法,涉及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领域,其中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分割模块、计算模块、第一判别模块、第二判别模块和第三判别模块;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受检者的眼球动态视频;分割模...
- 邱坤良林建伟黄楚开尹胜杰观志强杜雅莉陈镔瑶王泓熹张铭志
- 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 目的 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2~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
- 杜雅莉王耿黄楚开马迪
-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前房维持器
- 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核硬度Ⅲ级20眼,Ⅳ级11眼,Ⅴ级1眼,术后随访2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32眼中,28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术前;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改善,眼底检查均发现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术后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84±0.71和1.43±0.73,等效球镜度数(-1.86±1.41)D和(-15.33±5.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发生部分悬韧带离断者1眼,1眼娩核时出现虹膜出血;术后轻度角膜水肿11眼、前房积血1眼、短暂性高眼压1眼、葡萄膜炎症反应3眼,经处理均在1周内病变消失。术后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于睫状沟,其余病例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偏移。结论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适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 杜雅莉马迪黄育强黄楚开张婉琪王耿
-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前房维持器
- 弱视眼中使用不同空间频率的图形刺激记录到的P-VEP的比较
- 梁婉玲林洪杰杜雅莉陆蓓
-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性化植入的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依据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角膜球差个性化选择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可行性及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所有入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均在术前用i Trace检查测量角膜球差。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实验组,根据角膜球差情况选择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角膜球差>0.25μm时植入Hoya FY-60AD(设计球差值为-0.18μm),当角膜球差≤0.25μm时植入Rayner 920H(设计球差值为0);第二组为对照组,该组所有患者均植入Rayner 920H(设计球差值为0)。术后1个月后测量记录患者的视力、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结果。结果实验组中全眼球差预测值与术后测量值成正相关(R^2=0.646,P<0.00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2,P=0.29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视力、术前术后角膜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眼球差与术后全眼球差在实验组要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暗视无眩光3cpd、6cpd空间频率,暗视有眩光6cpd、12cp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性化植入具有其可行性,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暗环境对比敏感度,改善视觉质量。
- 杜雅莉张铭志黄楚开黄育强
- 关键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差白内障手术
- 伴有超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伴有轴性超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伴有眼轴〉30 mm的轴性超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共50例(61只眼)的临床资料。测量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并与预期屈光状态对比,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结果手术均顺利。随访2~6个月,平均(3.14±0.95)月。目标屈光度为(-2.82±1.02)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14±1.30)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0,P=0.000)。MAE为(0.88±0.52) D,MAE与眼轴长度正相关(r=0.549,P=0.000)。术后42只眼(68.9%)的屈光误差在±1.0 D以内,而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者中仅10只眼(43.5%)的屈光误差在±1.0 D内,与零度数及正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相比,其MAE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伴有轴性超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与眼轴长度正相关,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术后屈光误差更大。
- 金创杜雅莉林丽瑜黄惠春
- 关键词:白内障
- 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特征观察
- 2020年
- 目的探讨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2—12月“亮睛工程”在海南儋州“亮睛点”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73例573眼。采用TOPCON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CCT)、六角形细胞比例、内皮细胞面积等参数,比较不同性别、眼别和年龄组受检者上述各检测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33.00±366.67)个/mm 2,CCT为(501.15±31.67)μm。年龄、CCT、最大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年龄组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小于60岁以下组,但≥80岁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大于60~7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性别、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CCT的主要影响因素,男性CCT为(516.27±35.84)μm,明显高于女性的(492.20±24.9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05,P<0.01),不同性别间其他角膜内皮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眼别间角膜内皮各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年龄增长,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值增大,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的减小而逐渐降低,6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衰老速度存在差异。
- 黄静杜雅莉张铭志
-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生物学测量影响因素
- 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测量患者屈光状态,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并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预期屈光度为(-2. 91±0.85)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63±1. 15) D,MAE为(-0.74±0.56) D,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723,P=0.008)、。本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为0~6.27 (2. 13±1.45)mm,其中64眼能测出后巩膜葡萄肿深度;6眼无法测量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 776,P=0.00);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呈正相关关系(r=0.522,P=0.00);MAE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0)。结论随着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增加,术后屈光误差增大。
- 杜雅莉金创林丽瑜黄惠春王耿
- 关键词: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眼轴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