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平
-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改性羧甲基纤维素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被引量:9
- 2009年
- 以羧甲基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在引发剂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与丙烯酸进行化学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合成改性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絮凝剂收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即对本接枝反应有利的各因素范围:反应温度为80℃、单体浓度为30%、AA:CMC为10:3、反应时间为4h、丙烯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度为75%。用上述工艺条件进行反应得到的产品对造纸废水进行处理,其浊度去除率达97.8%,COD去除率达80.9%。能比较好地满足造纸废水处理。
- 刘志宏张洪林李靖平蒋林时钟艳霞
- 关键词:絮凝剂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接枝共聚
- 臭氧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杀菌作用被引量:3
- 2008年
- 以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以及异养菌数为指标,研究臭氧对石化厂循环冷却水的杀菌效果,考察了臭氧投加量、灭活时间、温度及pH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100 mg/L,灭菌时间为16min时,臭氧杀菌效率可达到99.9%以上,出水细菌数达到化工行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标准。温度和pH值的改变对杀菌效果影响不大。
- 李靖平王磊陈敬润赵忠良蒋林时张洪林
- 关键词:臭氧杀菌循环冷却水
- 二氧化氯杀菌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以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以及异养菌数为指标,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杀菌时间,温度及pH值几种影响因素以及余氯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投加浓度为3 mg/L,处理时间为90 min时,杀菌率达98.33%,2 h内余氯大于0.6 mg/L。
- 李靖平王磊赵忠良蒋林时张洪林
- 关键词:二氧化氯杀菌循环冷却水石化
- 二氧化氯杀菌处理石化循环冷却水被引量:1
- 2009年
- 以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以及异养菌数为指标,研究二氧化氯对石化厂循环冷却水的杀菌效果。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杀菌时间,温度及pH以及余氯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CLO2投加量为3mg/L、灭菌时间为90min时,出水细菌数即可达到化工行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标准,并且余氯可在0.5-1.0mg/L范围内维持2h。温度和pH的改变对杀菌效果影响不大。
- 李靖平王磊赵忠良蒋林时张洪林
- 关键词:二氧化氯杀菌循环冷却水石化
- 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膜深度处理饮用水试验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去除城市管网供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3~4 mg/L,接触时间8~10 min,生物活性炭罐滤速3~4 m/s的运行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预处理能够大量去除原水中的污染物,保证纳滤工艺的正常运行;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7~0.8 MPa,膜通量为27.3 L/(m2.h)的条件下,既能去除无机污染物,又能够保证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离子不被完全截留;且能够有效去除原水中的TOC、AOC、CODMn、色度、浊度及细菌等,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物稳定性。
- 王磊王磊李靖平蒋林时蒋林时
- 关键词:饮用水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
- 二氧化氯对石化循环冷却水的杀菌效果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以硫酸盐还原菌数、铁细菌数以及异养菌数为指标,研究二氧化氯对石化厂循环冷却水的杀菌效果。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杀菌时间、杀菌温度、pH值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及余氯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二氧化氯投加量为3mg·L%^-1、杀菌时间为90min、pH值为7~8、杀菌温度为30℃时,出水细菌数即可达到化工行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标准,并且余氯量可在0.5~1.0mg·L^-1范围内维持2h;温度和pH值的改变对杀菌效果影响不大。
- 王磊李靖平蒋林时张洪林
- 关键词:二氧化氯杀菌循环冷却水影响因素
- 砾石填料床预处理沈抚灌渠污水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采用砾石填料床预处理沈抚灌渠污水,考察其对COD、NH3-N、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3.5 h、最佳气水比为5∶1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NH3-N和浊度的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完全满足预处理的要求,为后续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 蒋林时王磊李靖平曹喜瑞张洪林
- 关键词:预处理
- 沈抚灌渠污水预处理实验研究
- 2009年
- 以砾石为填料采用生物滤池法和以纤维束为填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分别预处理沈抚灌渠污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在3.5h,控制气水比分别为5∶1和4∶1的反应条件下,砾石填料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9%和53.6%;纤维束软填料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7%和47.7%。前者对COD和NH3-N的处理效果都达到了预定要求,而后者对NH3-N的处理效果没有达到要求。
- 赵忠良李靖平章翼高翔张洪林
- 以植物油做膜液的支撑液膜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以天然植物油为膜液,含聚四氟乙烯涂层的聚丙烯平板膜(PPsT)作为支撑膜,研究了支撑液膜(SLM)系统去除和回收水溶液中分散染料阳离子红4G的性能及影响因素,并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料液pH值11.0±0.1,脱除液:1.0 g/L H2S04,搅拌速度:350 rpm,膜液:棕榈油,脱除时间:7 h。去除率随料液初始浓度的增大(>100 mg/L)而增大,但通量J不变(在液膜稳定的情况下)。在最佳条件下,100 mg/L的染料溶液其去除率达到94.1%。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弥散X射线分析仪(EDX)对该液膜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料去除率从第1 d的95.2%下降到第5 d的56.3%,通量J从17.2×10-6g/m2.s降到8.1×10-6 g/m2.s。5 d后液膜的损失量为20.5%。
- 陈敬润赵忠良王磊李靖平张洪林
- 低污泥产率SBR-三相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立体多孔高分子材料载体,SBR-三相流化床生物膜法处理人工合成污水。结果表明:在曝气4 h,停曝搅拌1.5 h,静沉0.5 h,闲置0.5 h的工艺条件下,系统的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089 gMLSS/gCOD,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0%、95%、70%以上;对磷的去除率在28%左右。试验还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载体内外的菌群分布进行了分析。
- 李靖平王磊章翼蒋林时张洪林朱冬红
- 关键词:生物膜污泥产率脱氮除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