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军
-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毒性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副反应。方法:05年3月-10年1月间共入组8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随机分为大分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2组:大分割放射治疗组2.9Gy/次,每周5次,总剂量43.5Gy,常规分割治疗组2Gy/次,每周5次,总剂量50Gy。结果:中位随诊30个月(10-61个月),大分割放射治疗组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的急性及晚期损伤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分割放射治疗缩短了治疗时间,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未增加毒副作用,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辅助放疗的替代放疗方案。
- 毕利萍李玉军宫学华刘莹张洪岩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大分割放疗副反应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防治乳腺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局部外用对乳腺癌放疗皮肤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3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以胸壁出现的放疗反应及用药后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A组:使用rhEGF治疗Ⅱ°湿性皮肤反应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2±1.1天,使用常规治疗方法(氢地油)平均愈合时间为12.4±2.2天(P<0.01)。B组:胸壁上1/2使用rhEGF的患者仅1例出现Ⅱ°湿性放射性皮肤反应,而下1/2不用药者有6例出现Ⅱ°湿性反应(P<0.05)。结论 使用rhEGF可使乳腺癌放疗中出现的Ⅱ°湿性皮肤反应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在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尽早使用rhEGF能有效防止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
- 李玉军岳洁刘莹
-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乳腺癌放射性皮肤反应
- 支架植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院的晚期食管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4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状况普遍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支架植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于晓彬毕利萍李玉军宋臻
- 关键词:支架植入三维适形放疗晚期食管癌
- 比亚芬对乳腺癌大分割放疗胸壁皮肤保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比亚芬乳膏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中对胸壁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5年3月至2012年1月闭共八组8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大分割放射治疗(胸壁予以6Mev-β电子线照射,2.9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DM43.5 Gy)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胸壁的照射区域从放疗第1天开始直至放疗结束后1个月,给予照射野及周边1公分区域涂抹比亚芬乳膏,厚度为3 mm,每天3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比亚芬乳膏治疗组1、2和3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70%(30/43)、7.0%(3,43)、0%(0);对照组分别为67.4%(29/43)、14.0%(6,43)、4.7%(2,43)。两组2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比亚芬治疗组发生2级放射性皮炎的平均时间为18 d,无3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对照组发生2级放射性皮炎的平均时间为14 d,发生3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平均时间为17 d。比亚芬治疗组出现放射性皮炎的时间晚于对照组。结论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大分割放疗的患者,比亚芬乳膏对放射区皮肤有保护作用,延缓了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减少了放射性皮炎发生概率,能保障大分割放疗顺利进行。
- 毕利萍李玉军张洪岩齐秀恒
- 关键词:大分割放疗放射性皮炎
- 3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与序贯化放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和序贯化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取序贯化放疗法进行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治疗后第一、第二和第三年的总体死亡率。结果:在2个疗程结束后的短期治疗效果上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一、第二、第三年的总体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相关数据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同步放化疗,比序贯化放化疗短期效果更好,可以有效降低3年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于晓彬毕利萍李玉军宋臻
-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照射同步瘤床加量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照射同步瘤床加量的短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全乳腺照射40.5 Gy/15 f,单次剂量2.7 Gy/f,同步瘤床推量至48Gy/15 f,单次剂量3.2 Gy/f,总疗程3周,观察分析患者局部复发情况、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7月,随访率为100%,无局部复发情况发生。3例患者表现乳腺中度胀痛;Ⅰ、Ⅱ、Ⅲ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4.7%、1.6%;Ⅰ级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与Ⅰ~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6%、4.7%;放疗完成后4、7月美容优良率分别为90.6%、87.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同步瘤床加量的短期疗效与以往常规放疗方式相似,缩短放疗时间,不会增加皮肤不良反应及降低美容效果。
- 李玉军毕利萍张洪岩于晓彬宋臻乔宏杰
- CM治疗计划系统照射野剂量计算的验证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对美国CMS公司生产的肿瘤治疗计划系统 (TPS)计算结果值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方法 按照测量条件下的带有Farmer型电离室的固体水模在螺旋CT下进行扫描 ,图像通过网络数字传输系统传入TPS中 ,分别进行 10cm× 10cm规则野与不规则野、均匀组织与不均匀组织(分别含骨和肺 )、源轴距 10 0cm中心轴上深度 6和 10cm、野内任意点、机架角 30°、楔形板、MLC、铅挡、源皮距 90和 12 0cm条件下 6和 15MVX线计划设计并采用卷积和叠加两种算法计算 ,再与加速器治疗机上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均匀组织和含骨的不均匀组织卷积和叠加算法的计算结果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差在 0 .5 %以内。多数实测值与计算值偏差在2 .5 %以内 ,个别计算与实测结果偏差在 3%以内 ,含肺的不均匀组织做不均匀组织校准后卷积算法与实测偏差较大 ,6MVX线为 7.8% ,15MVX线为 4 .5 % ,而叠加算法与实测偏差在 1.5 %以内。结论 除了卷积算法不能用于含肺组织或含气空腔剂量计算以外 ,卷积和叠加算法均可用于剂量计算 ,且偏差符合临床要求。
- 刘莹刁焕荣毕立萍岳洁李玉军
- 关键词:肿瘤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疗效、副反应。方法 10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病人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术后6~8周期化疗,随机分为大分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2组:大分割放射治疗组2.9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43.5 Gy;常规分割治疗组2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50 Gy。结果大分割放射治疗组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和85.7%,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7.8%和6.1%,急性2~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8%和6.1%(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后期反应发生(臂丛损伤、皮肤溃疡形成、放射性肺炎等),心电图所示两组心肌缺血性改变也无明显差别。结论大分割放射治疗缩短了治疗时间,其总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疗后毒副作用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无明显差异,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辅助放疗的替代放疗方案。
- 毕利萍李玉军宫学华刘莹张洪岩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大分割放疗预后副反应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锁骨上区机率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通过对30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照射体积的研究,探讨锁骨上区转移机率。方法:对我科1999年11月~2002年5月收治的30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及胸部、腹部肝、肾上腺、头部CT扫描、骨扫描确诊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患者,且无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在化疗6个周期内进行肺部原发灶、同侧肺门、纵隔的照射,常规分割照射40Gy后缩野加量至60Gy,所有病例进行了2~3年半的随访。结果:30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放化疗综合治疗后发生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90%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年生存率43%。结论: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放化疗综合治疗时,可以考虑不进行颈部预防照射。
- 刘莹毕利萍李玉军岳洁赵文志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锁骨上区
- ^(99m)Tc-ECD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被引量:2
- 2006年
- 刘莹王国军李玉军岳洁赵文志
- 关键词:椎动脉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