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清水

作品数:12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体层摄影
  • 3篇血管
  • 3篇影像
  • 3篇造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64排螺旋
  • 3篇64排螺旋C...
  • 2篇动脉
  • 2篇血管造影
  • 2篇三维重建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CT影像
  • 2篇成像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内

机构

  • 12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12篇李清水
  • 9篇袁国奇
  • 6篇熊诗俊
  • 2篇黄锦钊
  • 2篇陈肇平
  • 2篇包陆君
  • 2篇杨新魁
  • 2篇刘海明
  • 1篇杨朝林
  • 1篇周春武
  • 1篇刘利明
  • 1篇梁辉清
  • 1篇王焕侠
  • 1篇张永生
  • 1篇卢家章

传媒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排128层CT对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64排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脑血管造影检查(MSCTA)对指导脑出血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CT诊断为脑出血的患者81例。50例患者进行MSCTA检查。回顾性分析MSCTA对指导脑出血治疗的应用价值,并对脑出血MSCTA的检查优势、必要性和图像后处理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MSCTA可对脑出血病因做出判断;工作站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清楚显示脑出血病灶周围及血肿内的血管构筑。结论:MSCTA可快速、无创对脑出血病因做出判断;图像后处理功能所显示的脑出血病灶局部血管构造,对外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熊诗俊包陆君袁国奇李清水
关键词: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脑出血脑血管造影
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重建功能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重建功能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颅脑外伤住院患者77例,全部患者行常规64排螺旋CT扫描,根据外伤的部位选用相应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颅骨骨折频发部位依次为:鼻骨19例,颧骨16例,上、下颌骨15例,眼眶骨和颞骨鳞部各13例,额骨11例,颞骨乳突部8例,顶骨7例,枕骨6例,颅底骨折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多发颅骨骨折。VR重建像对显示骨折整体形态较好,可清楚显示骨折线与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的关系;Surface MIP重建像对显示骨折线的延伸范围和对分离性骨缝骨折效果较好,尤其对微细骨折显示良好;约20%骨折患者引发了颅内延时出血;合理联合应用多种重建软件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结论颅骨骨折有频发部位,合理利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功能,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正确率,通过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与颅内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可为临床医师设计皮瓣、骨瓣,选择手术时机,选择手术部位及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熊诗俊包陆君李清水袁国奇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颅骨骨折三维重建
64排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重建功能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非阑尾炎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统计CT对正常阑尾显示率和测量阑尾外直径。收集同期住院手术并经病理诊断急性阑尾炎病例36例,作为实验组,统计患者阑尾外直径和CT诊断阑尾炎的准确率,两组病例测量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总结急性阑尾炎CT影像特征。结果 64排螺旋CT对正常阑尾显示率为98.0%,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为96.6%;正常阑尾外直径为(7.7±1.8)mm,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外直径为(11.1±3.4)mm,两样本均数差别有高度显著性(T=3.67,P<0.01);在急性阑尾炎时,阑尾外直径明显增粗,阑尾本身结构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可形成渗出和包块;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显示阑尾,并能清晰显示阑尾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相关信息。结论 64排螺旋CT可快速准确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对于一些危重的急腹症患者、尤其是怀疑急性阑尾炎患者应首选进行CT扫描。
杨朝林李清水袁国奇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平面重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小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CTA)对单纯性小肠梗阻(SI)和绞窄性小肠梗阻(S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63例本院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小肠梗阻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做了CT平扫和CTA检查,按梗阻类型和肠系膜血管形态改变进行分类分析和统计学分析。重点对S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螺旋CT可充分显示小肠梗阻中肠壁的血运状态,在SI组,增强后,肠壁CT值与同层腰大肌CT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ST组,肠壁强化CT值与同层腰大肌CT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形态学表现,在SI组小肠缺血一般表现为肠管扩张、增厚,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肠系膜扭转,可见"漩涡征"。在ST组特征性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增强后肠壁不强化或无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同层腰大肌30 HU以上,肠壁内、外膜下大量积气,呈"轨道征",肠腔内积血,肠系膜肿胀明显。结论 CTA可诊断和鉴别是否存在SI或ST,可充分显示梗阻中小肠的血运状态,特别是对小肠缺血坏死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陈肇平熊诗俊李清水袁国奇
关键词:肠梗阻血管造影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密切相关[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与CAS斑块引起的颈血管狭窄相比,颈动脉内膜上的不稳定斑块才是造成脑梗死中最危险的因素[2,3]。鉴于目前对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不稳定斑块缺乏统一的识别标准,因此。
王焕侠李清水杨新魁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不稳定斑块颈动脉内膜
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总结12例发病在6h内临床可疑脑梗死,对其进行了CT平扫、CT脑灌注检查和CT复查住院患者资料,并对灌注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2例脑实质密度轻微减低、脑沟变浅(17%),CT脑灌注10例显示与临床症状对应区域血流灌注异常(83%),与对侧比较CBF、CBV下降,MTT延长。24~72h CT复查血流灌注异常区域全部出现大小不等低密度脑梗塞灶。2例对于CT平扫、CT灌注及复查均未见异常(17%)。结论常规CT平扫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有限,不能满足临床的要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国奇刘利明李清水刘海明黄锦钊梁辉清
关键词:脑缺血脑梗死脑灌注X线计算机诊断影像
小网膜神经鞘瘤1例
2016年
患者女,68岁。因甲状腺肿物入院,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左上腹胃小弯内侧见一混杂密度影,大小约4.5cm×5.2cm×3.9cm,与胃小弯关系密切,与胰腺分界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24-38HU,并见少许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外侧部分明显持续强化,CT值124HU,内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图1),静脉期及延迟期低密度部分逐渐填充强化。
李清水张永生袁国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前颅底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CT诊断及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及重建影像对前颅底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和合适的前颅窝重建漏口治疗鼻漏的手术方式。方法 12例经临床诊断为脑脊液鼻漏患者,先经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显示前颅窝骨折和漏口位置、形态;在三维联动图像上显示漏口与副鼻窦之间的关系,对漏口的大小及窦腔的容积进行了测量;依据CT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 CT影像可以明确显示外伤性前颅底脑脊液鼻漏的位置、数量和破损形态;三维联动重建影像并能显示破口与副鼻窦之间的关系,为指导手术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三明治"式样的前颅底重建修补方法可临床治愈脑脊液鼻漏,术后未见复发。结论螺旋CT对颅前窝脑脊液鼻漏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指导手术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影像学依据。"三明治"式样的前颅底重建修补方法可临床治愈脑脊液鼻漏。
滕问天李清水张伟恒卢家章
关键词:体层摄影脑脊液鼻漏颅脑手术
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功能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患者59例,分析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功能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灶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颈椎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统计分析表明,患者中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患者分别占总病例的59.4%、25.4%、8.4%和6.8%。患者病灶形态与临床表现相一致。结论:颈椎骨质增生是颈椎病的基础原因,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功能可明确显示病因,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正确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熊诗俊陈肇平李清水袁国奇
关键词:颈椎病三维重建血管重建
CT指导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颧下嵴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评价CT指导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颧下嵴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6例需上颌牙远中移动治疗患者,在CT指导下于颧下嵴种植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植入点和植入角度进行分析。结果颧下嵴骨量相对丰富,可为微螺钉种植体提供最佳骨性支抗。植入点应选择在第一恒磨牙前缘前1mm与牙龈缘交点处,距离牙龈缘上方右侧(7.68±1.73)mm,左侧(7.88±2.00)mm;植入角度:右侧(38.5±11.4)°,左侧(34.5±11.6)°。左、右侧植入点与牙龈缘距离以及左、右侧植入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可客观地评估颧下嵴区骨质情况,指导临床植入。结论颧下嵴区骨质情况可满足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提供最佳骨性支抗;CT可个性化评估颧下嵴骨质分布情况,可确立最佳植入点和植入角度,并能指导微螺钉种植体植入。
周春武李清水刘海明袁国奇
关键词:牙种植体颧骨正畸支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