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峰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SP70与P5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检测肝癌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HSP70和P53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9例人肝癌及癌旁石蜡标本切片及10...
- 李三峰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P53肝细胞性肝癌
- 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经颅多普勒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与单用依达拉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别。方法:100例住院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治疗前后14 d应用TCD观察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应用TCD,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师东李三峰
- 关键词:依达拉奉前列地尔急性脑梗死TCD血流动力学
- TRPA1通过PLC/PKC信号通路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通过磷酯酶C(PLC)/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和疼痛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RPA1敲低组(腺病毒包装的TRPA1 siRNA载体)、TRPA1空载组(空慢病毒载体)、TRPA1敲低+PMA(PKC激活剂)组,每组12只,分组以腺病毒包装的TRPA1 siRNA载体、空慢病毒载体及PMA干预处理24 h后,模型组与给药干预组皮下注射10 mg/kg硝酸甘油以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对照大鼠组皮下注射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然后以qRT-PCR实验检测除TRPA1敲低+PMA组外其余5组大鼠脑组织及血液中TRPA1 mRNA的表达;观察5组大鼠行为,记录其耳红消失时间及一段时间内挠头次数、爬笼次数;检测5组大鼠机械性疼痛及温度痛阈;酶标仪检测5组大鼠血清促炎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IL)-6及抗炎因子IL-10水平;免疫印迹实验检测5组大鼠脑组织PLC/PKC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RPA1空载组大鼠缩头阈值、热刺激潜伏期、血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及外周血中TRPA1表达、耳红消失时间、挠头次数、爬笼次数、动态痛觉超敏评分、血清PGE2、IL-6水平、脑组织PLC/PKC通路蛋白p-PLC/PLC、p-PKC/PKC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RPA1敲低组大鼠缩头阈值、热刺激潜伏期、血清IL-10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及外周血中TRPA1表达、耳红消失时间、挠头次数、爬笼次数、动态痛觉超敏评分、血清PGE2、IL-6水平、脑组织PLC/PKC通路蛋白p-PLC/PLC、p-PKC/PKC降低(P<0.05);TRPA1空载组大鼠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与TRPA1敲低组比较,TRPA1敲低+PMA组大鼠缩头阈值、热刺激潜伏期、血清IL-10水平降低(P<0.05),耳红消失时间、挠头次数、爬笼次数、动态痛觉超敏评分、血清PGE2、IL-6水平、脑组织PLC/PKC通路蛋白p-PKC/PKC升高(P<0.05)。结论 TRPA1可通过调控PLC/PKC�
- 焦燕李三峰李红燕
- 关键词:偏头痛行为学疼痛敏感性
- HSP70与p5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HSP70及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的HSP70和p53蛋白,并与10例正常肝组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HSP70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8%(33/69)、81.2%(56/69)、10.0%(1/10),其阳性表达与瘤栓形成(P<0.01)、组织分化程度(P<0.05)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包膜无关(P>0.05);p53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39/69)、1.4%(1/69)、0(0/10),其阳性表达与瘤栓形成(P<0.01)、组织分化程度(P<0.05)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包膜无关(P>0.05);HSP70与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0,P<0.05)。结论HSP70、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且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肿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指标。
- 李三峰丁伟
- 关键词:肝细胞癌热休克蛋白70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1例脑梗塞患者的病因分型及治疗选择
- 2013年
- 目的探索脑梗塞患者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一例丘脑梗塞的患者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分层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该患者脑梗塞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制订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二级预防措施,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疗。结论依据病因分型进行治疗,能得到较好的疗效。
- 李三峰
- 关键词:脑梗塞
- 糖尿病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血脂的临床观察
- 2016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分别对45例糖尿病脑梗塞患者、57例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60例健康体检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结果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和其他两组相比较,均有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及健康体检组相比较,均有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斑块、血脂检测对脑梗塞发生、发展有重要预测意义。
- 李三峰
- 关键词:脑梗塞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血脂
- 用依达拉奉和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探讨用依达拉奉和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41)和治疗组(n=43)。为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治疗组患者加用依达拉奉和疏血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脑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依达拉奉和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脑细胞,改善其脑神经功能。
- 李三峰
- 关键词:依达拉奉疏血通急性脑梗死脑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