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
- 作品数:82 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秦汉王朝对乌江流域的经略与治政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在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秦汉两朝在乌江流域的郡县设置情况,并对乌江流域的经略和治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曾超
- 关键词:秦汉王朝乌江流域经略
- 白鹤梁题名人董维祺涪州史迹考被引量:2
- 2017年
- 董维祺,白鹤梁题名人,曾任涪州知州十二年,乃涪州良吏良牧。一直以来,除一些著述对之有部分简介外,尚无人对其在涪州的史迹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这里,乃细加考察之。
- 曾超吴红敬
- 关键词:白鹤梁
- 白鹤梁题名人萧星拱史迹稽考被引量:4
- 2017年
- 萧星拱,白鹤梁题名人,曾任涪州、忠州知州,重庆、东川知府,系白鹤梁文化传承的功臣。长期以来,尚未有人对其史迹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这里,仅对其相关史迹进行稽考,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 曾超
- 关键词:白鹤梁
- 先秦时期枳地巴人军争录
- 2010年
- 先秦时期,巴人西迁枳地,拓土创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深入考察枳地巴人的军事活动,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巴人的军事风云,考察巴人的军事斗争,总结巴人的军事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曾超
- 关键词:先秦
- 巴人易学探微
- 2014年
- 巴人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贡献的古代民族之一,巴人的易学即为其一。巴人是否有易学,学术界尚无人进行深究。其实,从巴人的祖源、巴人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可知巴人对易文化多有接触。从巴人社会巫风烈烈、占卜发达、巴地考古来看,巴人对易文化深有研究。在历史上更产生了像范长生、扬雄等著名的易学家。正是涪陵有易文化研究的传统,所以在宋代以程颐点易为契机,产生了著名的涪陵学派。
- 曾超
- 关键词:巴人
- 李化龙平播纪功铭与国家认同内涵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平播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对明王朝和播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化龙亲自谋划、主持了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的事务,取得了平播之役的胜利。在平播之役胜利后,李化龙镌刻了平播纪功铭,不仅彰显了平播之功,而且体现出浓郁的国家认同观念。这种国家认同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引导性认同。其中"惟星拱北"体现为对"君权神授"的认同,告诫土司不要挑战"君权";"八方会同"体现为对"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认同,告诫土司不要挑战君主的"辖权";"惟西南夷,各世其封"体现为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认同,告诫土司不要挑战君主的"治权";"惟敬天念祖,庶以不坠厥宗"体现为对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认同,告诫土司不要挑战君主的"化权";"惟水朝东""顺天者吉,逆天者凶"则将国家认同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以为不信,视杨应龙"这就是国家认同的反例。
- 曾超
- 关键词:国家认同
- 唐代防秋兵力考证被引量:7
- 2004年
- 在中晚唐,为应对吐蕃东进与南下的军事威胁,弥补安史之乱边兵东调造成的军事真空,代宗惩 艾往事,重建边兵并定名为防秋兵,恢复了边防有备的局面。故本文针对唐代防秋兵的有关记载,重点考察了 防秋兵的兵力构成及防秋兵云集西北西南边防所产生的影响。
- 曾超
- 白鹤梁题刻所见宋代进士略述被引量:2
- 2013年
- 唐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厉行科举考试,选拔从政人才,成为进士、举人等,量才授官,进入政坛,所谓"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白鹤梁题刻有名姓者500余人,其中不少人即为科举考试的精英。他们游梁观鱼,题记铭诗,对白鹤梁题刻文化有重大影响。这里主要钩稽白鹤梁题刻中的宋代进士,它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些进士的生平、仕宦、游历、交往等史迹将有重要的意义。
- 曾超
- 关键词:白鹤梁题刻宋代进士
- 明清三峡移民“地权”获取方式的“口述史”考察
- 2015年
- 土地是至为重要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获取地权是湖广移民的首要追求。利用20世纪80年代各地所编纂的《地名志》或《地名录》,借助其地名解释,可以对湖广移民的生产生活进行"复原"和"重构",可以对之进行"口述史"的考察。本文主要依据当时所编今重庆地区的《地名录》,重点考察明清时期三峡移民的"地权"获取方式,丰富移民及其后裔"地权"获取的内涵。
- 曾超黄江华
- 关键词:明清三峡移民口述史
- 关于“白虎为害”若干问题的探讨被引量:2
- 2003年
- 秦灭巴蜀后对巴蜀进行了积极地经略与治理,因为政苛酷,爆发了“白虎为害”的反抗斗争,它具有巴人起义、复国运动及民族斗争的多重倾向,秦行民族分化政策致“夷人射虎”,使巴人分化为白虎夷与白虎复夷,影响了其后巴人土家族白虎信仰及风俗的变异。
- 曾超
- 关键词:秦朝民族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