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规
- 作品数:62 被引量:49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似“诗”而非谈“文学”——误译背后的概念史问题被引量:4
- 2022年
- 18世纪晚期以降的德意志美学或诗学著作中的“Dichtung”“Dichtkunst”“Poesie”等常用核心概念,中文译者近乎机械地译之为“诗”或“诗艺”等,常给细心的读者带来困惑,甚至只能误解。对于纰缪的习焉不察,委实是一个大面积现象。误译显然缘于德汉词典不准确的释义,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不了解这些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内涵。在“(纯)文学”概念尚未普及之前,这些概念在美学和文论中尤指“(高雅)文学”,而不是汉译中常见的“诗”等概念。运用概念史和语文学方法,借助两位名家的两部名著,即歌德自传《文学与真实》(《诗与真》)与歌德研究名宿狄尔泰的《体验与文学》(《体验与诗》),便能见出“诗”等汉译惯例经不起深究。揭示误译和曲解,解读相关概念的历史语义,也是在重温经典,例如中国学界早已引介却未深入研究的狄尔泰美学思想,亦即他对文学与体验、想象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 方维规
- 何谓世界文学?被引量:40
- 2017年
- "世界文学"从来没有一个确切定义或内容精准的界说;换言之,没有一种说法获得普遍认同,人称世界文学"难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新近关于"全球文学"国际论争的焦点之一,讨论还在延续。论说"世界文学"概念,总要追溯至歌德,他无疑对这个概念的确立和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不管是造词还是概念,不能如许多学者习以为常的那样,只从歌德说起;并且,认为歌德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主义者,也不符合事实。一方面,他的世界文学思考被当做理论,从而被过分拔高。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诘问,这个"歌德概念"究竟指什么?人们能用它做什么?当今与"世界文学"概念颉颃的"全球文学"或"世界的文学",虽然也关乎"经典性",却是不同的追求和文学实践,很难再用惯常的范畴来归纳。新的想象和认识,还处在概念化过程中。
- 方维规
- 关键词:概念化世界主义文学实践
- 佛学既昌,新意杂陈——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佛教影响论说
- 2020年
- 葛禄博(Wilhelm Grube,又名顾威廉等,1855—1908)在其《中国文学史》(1902)(1)的"导论"中讨论中国文化特征时,论及佛教传入中国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魅力,与其说其历史悠久,毋宁说在于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它确实自成一类(sui generis)。针对西方学界曾经怀疑中国文化原生性的长期讨论,葛氏认为以往将中国文化追溯至苏美尔—阿卡得的外来影响的一切尝试,均属失败之举。(2)中国礼俗源于本土,并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其应有的高度。中国历史上唯有佛教之外来影响,发挥过持久而广泛的作用。
- 方维规
-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佛教影响原生性佛教传入苏美尔西方学界
- 关于概念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被引量:23
- 2020年
- 概念史是历史语义研究的著名范式,尤其是德国概念史模式享誉世界,备受推崇和借鉴。概念史方法在逐渐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取向,同时越来越显现出解决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的迫切性。在中国新近的概念史实践中,量化分析较为常见。倘若忽视概念史方法的要领,很可能发现不了相关历史“真相”。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概念史与新文化史的关系,二者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追求。最后,概念之国际传输中的翻译困难是一个从来就有的难题。全球视野中的历史语义学是复杂的、跨地域的考析,是概念史国际化过程中极有意义的挑战。
- 方维规
- 关键词:概念史新文化史
- 理不胜辞的“世界情怀”——世界文学的中国声音及其表达困境被引量:6
- 2016年
- "世界文学"是当代关于"全球文学"国际论争的焦点之一,这场论争还在延续。如何理解"世界文学",与我们如何理解"文学"和"世界"密切相关。全球化思潮深刻影响了当今的世界文学观念,新的理念、追求和文学实践,往往不再凸显国族归属,写作和思想获得了全球性意义。在这一世界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口号和实践,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它还违背文学国际传播的一般规律,这涉及"拿来"或"输出"等问题,也就是"由谁决定经典"的问题。与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切盼相伴的是,一些学者号称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笔者的设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为何?"中国学派",何在?
- 方维规
- 关键词: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传播
- “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进入20世纪之后,超验的、自上而下的思辨美学似乎逐渐让位于自下而上的美学,比如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审美问题。"文学社会学"不但吸引了许多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也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常见论题。德国学者许京第一个提出"文学趣味社会学"概念和研究方向。他认为不存在统一的时代精神和单一的审美趣味;每个社会都存在各种艺术样式和风格取向,体现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有着一系列时代精神。他的独到见解得到20世纪不少西方著名学者的认同和借鉴。本文主要讨论许京"文学趣味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
- 方维规
- 关键词:阶层趣味文学社会学
- 弗·施莱格尔与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概念解证被引量:1
- 2023年
- 早期浪漫派是德意志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盛期和晚期浪漫派理论只是其变奏和展开。作为浪漫主义思潮的奠基者,弗·施莱格尔的《论希腊文学研究》《〈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等早期著述集中体现了其美学思想。“Poesie”在他那里是一个大概念,或曰关键概念,也是理解早期浪漫派的重要路径。然而,历史文本中的“Poesie”(英:Poetry)一向被中国学界汉译为令人困惑的“诗”,“Romantische Poesie”也因此被对译为“浪漫诗”。但在施莱格尔那个时代,“Poesie”并非中国学人望文生义的“诗”,而是“文学”,也引申为“诗意”和“诗性”。在早期浪漫派那里与彼时德意志历史语境中,对于“Poesie”的这种理解包含重新追问世界本源的诉求。以施莱格尔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力图通过演进的综合文学、浪漫反讽、新神话等理念,探索将世界浪漫化的激进方案。这种认识努力无疑赋予“Poesie”以新的内涵,这也应当是我们译介和使用这一概念的基本前提。
- 方维规
-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概念辨析
-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被引量:4
- 2013年
- 一、问题的缘起
刘禾教授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以下简称《帝国的话语政治》,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①,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该著英文版和中文版皆引起广泛关注,充分显示出其学术魅力。
- 方维规
- 关键词:话语政治帝国史实
- 比较文学形象学被引量:67
- 2007年
- 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Eine Einfiz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 狄泽林克方维规
-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文学界教科书译介
- 文学的位置与批评的空间被引量:3
- 2014年
- 要为“西方文论在中国学术语境的空间和张力”这一题旨写下一些文字,并非易事。我所谈论的问题,与文学理论的一般发展和现状有关,但主要不是在“理论之后”从文论内部展开讨论,不完全从学理到学理,而是更多关涉文学理论和研究的生态变化。我所理解的西方学界动向以及文论在其本土的境遇,有些在中国不很突出,有些说法不一定符合中国状况。然而,论说文学理论的空间和张力,离不开世界大势。当然,相似的论题早有不少论述。
- 方维规
- 关键词:文学理论西方文论中国学术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