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 作品数:2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实现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论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时代特征被引量:1
- 2011年
- 新世纪十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对执政理念和执政规律的新发展、新认识,也是对统一战线本质功能的价值回归。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核心和前进方向,规定了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和神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完备体系,在行动上指明了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二者赋予新世纪统一战线实现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鲜明的时代特征。
- 张颖蒋连华
- 关键词:社会和谐统一战线
- 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新贡献
- 1999年
- 张颖
- 关键词:政党制度参政党参政议政
-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 努力促进社院新发展
- 2007年
-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完整地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宣传研究工作和学院的自身建设,推动社院工作迈上新台阶。
- 张颖
- 关键词:十七大精神
- 坚持科学发展 办好“联合党校”——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社会主义学院建设
- 2008年
- 创办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创,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新时期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办好新世纪新阶段的"联合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为爱国统一战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意义重大。
- 张颖
- 关键词:统一战线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被引量:1
- 2008年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实现了从"多党合作格局"到"政治制度"层面、再到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不断升华和立体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初步实现了价值的普适性与形式的民族性的科学融合。
- 张颖杨爱珍
- 关键词:多党合作制度
- 五十年春华秋实 五十年继往开来
- 2009年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0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全体学员表示诚挚的慰问!
- 张颖
- 关键词:教职员工老同志朋友离退休
- 政治文明的度量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被引量:1
- 2004年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类型,目前还处在量的积累阶段。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视角对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文明度、人民利益的实现度、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党文明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
- 张颖杨爱珍
- 关键词:政治文明建设多党合作制度
- “文化认同、政党认同、政治认同”与参政党的建设被引量:4
- 2011年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搞好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引导,是巩固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直接关系到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要突出"文化认同、政党认同、政治认同"的内容。着眼"三个认同"展开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引导,其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发展、多党合作制度的合法性基础的扩大和参政党的政党安全。
- 张颖杨爱珍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政党建设
- 民主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被引量:1
- 2010年
- 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标志。《意见》与1989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相衔接,在保持各项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着力从规范政党关系、制度运转程序、支持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新思想和新政策。
- 张颖杨爱珍
- 关键词:执政党参政党政党制度
- 弘扬中华传统和合思想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被引量:2
- 2007年
- 在中华文化的宝藏中,传统和合思想以其独特的风采与神奇的魅力,被全民族普遍认同并接受。它作为中华文化思想之精髓,展现中华儿女的执著追求;它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体现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它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紧密的相互推进作用;弘扬这一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张颖顾行超
- 关键词:中华文化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