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鹏
- 作品数:19 被引量:124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一个山村民族社区的变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个案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从这个山村民族社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社区支持系统、民族文化变迁过程,可看出其走的是少数民族非农业化道路,这可为西部民族地区提供一条可借鉴的与“城市等值但不同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模式。
- 张金鹏
- 关键词:经济增长
-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婚姻与社会稳定研究被引量:49
- 2013年
- 跨境婚姻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并在人口学特征、地域特征、社会结构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新态势。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差异、性别比失衡、传统小社会三大社会现实问题是跨境婚姻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跨境婚姻的大量存在,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
- 张金鹏保跃平
-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 白族文化与现代文明被引量:11
- 2009年
- 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具有千年悠久传统的大理白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实现了民族文化自觉的提升与超越。具体表现在本主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超越、餐饮文化走向世界、民居文化的尴尬处境三个方面。
- 张金鹏
- 关键词:白族文化
- 我国居住中的民族格局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历史上我国不同民族分开居住格局的形成,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民族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体制的形成,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居住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民族互动的加强,民族居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 张金鹏
- 关键词:民族
- 多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多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个案研究,揭示了我国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并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对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出了理性的思考。其一,创新普法教育机制。首先是角色转变,变“教育者”为“服务者”,其次在教育方式、内容上更新,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需、寓教于助、寓教于求”,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群众最关心的身边的事情,以群众最需要法律救助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宣传、咨询和服务,让社区成员在自主选择法律服务过程中吸取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修养和水平。其二,着力培育健康的法制环境。健康的法制环境是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广义的法制环境,它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与深化,以及对传统文化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才能冲破由自然经济所派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纲常伦理为主要社会关系调节器的宗法关系。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基本原则,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才能保障每一个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使他们成为法制的主体,激发他们参与法制的热情;同时居民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和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统一整体。狭义的法制环境,主要是法制建设的自身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这两个方面相互依赖,彼此促进。其三,充分重视法律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即把法律所确定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内化为人的性格结构、文化观念和�
- 张金鹏
-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法律意识法律社会化
- 我国民族聚居区社会文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必须考虑其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我国民族聚居区的分布可以分为城镇聚居区和乡村聚居区,这一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特征以乡村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文化特征可以归结为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笔者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 张金鹏李嵘
- 关键词:自然资源文化特征民族聚居区社会文化
- 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 2011年
- 边疆民族社会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管理实践中,实现村民自治的制度创新,从根本上为应对危机提供了制度保证;创建多中心社会组织网络结构,为乡村民族社会高效率的社会动员、社会控制和危机应对提供了组织保障;重构"精神家园",促进了危机应对观念的更新,并为应对危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三者的有机结合标志着边疆民族社会危机应对管理体系的形成。
- 张金鹏张含
- 关键词:危机管理
- 社会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我国生态环境的安全取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评述的同时,从历史、理论的视角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实施我国环境资源价值的转移和补偿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是所有的环境资源都具有价值,实施有偿使用;二是环境资源及其保护者所产生的巨大的生态功能隐性价值,必须外化,并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三是对因过渡开发造成的环境资源欠债,须建立长期的补偿机制。
- 张金鹏
-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价值支付
- 云南跨境民族社会危机应对管理机制研究——基于边疆地区对艾滋病防控的社会调查被引量:6
- 2010年
-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危机应对的重要战场,也是受害最严重、危害最烈、影响深远的地区。近年来,在从中央到省、州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府、民间组织和广大的少数民族在艰苦的抗击艾滋病斗争中创建了政府主导、以及行政管理机制、艾滋病治疗和行为干预机制、道德约束机制、民生改善机制偶合联动的运作模式,实现了边疆民族社会危机应对机制的创新。
- 张金鹏
- 关键词:民族社会
- 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制度建设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乡村少数民族社区制度建设总体上与全国农村的制度建设同步,但在实际运作中的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其制度建设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乡镇与村社关系不同程度的易位:一是乡镇对村社管理越位。表现为乡镇政权习惯用行政化的手段干预村社自治与村社之间的关系带有较强的传统制度色彩。二是乡镇管理缺位。乡村民族社区长期处于封闭的"二元"体制下,面对全面开放和乡镇权利回归的大形势,乡村民族社区在制度、思想和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应对准备,致使乡村治理与服务功能出现紊乱和缺失。三是乡镇管理错位。在一些民族社区,特别是资源丰富和发育程度较高的社区,与乡镇的关系呈现出强态势,乡镇的权力被虚置,出现乡村关系倒挂现象。笔者认为,乡村民族社区的制度建设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真正赋权乡镇政府,实现越位"回归";二是发展民间组织,特别重视发挥传统民间组织的作用,三是创建多中心网络结构体制和以农民为中心服务运作机制。
- 张金鹏
-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区乡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