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

作品数:22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肌
  • 7篇起搏
  • 7篇梗死
  • 6篇心肌梗死
  • 5篇心肌梗死后
  • 5篇肾上腺
  • 5篇肾上腺素
  • 5篇死后
  • 4篇心脏
  • 4篇起搏器
  • 3篇心室
  • 3篇血管
  • 3篇置入
  • 3篇肾上腺素受体
  • 3篇受体
  • 3篇双腔
  • 3篇双腔起搏
  • 3篇双腔起搏器
  • 3篇自动夺获功能
  • 3篇冠状

机构

  • 2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作者

  • 22篇张燕
  • 20篇伍卫
  • 18篇王景峰
  • 11篇聂如琼
  • 9篇孔敏仪
  • 9篇周淑娴
  • 6篇方昶
  • 4篇张静敏
  • 3篇邓春玉
  • 3篇罗年桑
  • 2篇钱卫民
  • 2篇耿登峰
  • 2篇杨蕙
  • 1篇韦育林
  • 1篇杜作义
  • 1篇张旭明
  • 1篇袁沃亮
  • 1篇张小玲
  • 1篇雷娟
  • 1篇杨莉

传媒

  • 6篇中国心脏起搏...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2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9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3年
张燕王景峰伍卫聂如琼周淑娴孔敏仪
关键词:自动夺获功能双腔起搏器安全性心律失常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电极阻抗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04年
目的 观察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电极阻抗的动态变化规律 ,并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 0 3年 4月至 2 0 0 3年 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的 33例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 1w、2w、1个月、2个月、3个月和 6个月测定电极阻抗 ,同时随访起搏器功能状态。结果  19条MedtronicCAPTURE SP(MCSP)系列心房激素电极阻抗术后均较术中明显降低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1) ,术后 1w至 6个月无明显变化 ;2 4条MCSP系列心室激素电极阻抗亦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 9条BIOTRONIKSYNOXSX(BSSX)系列高阻抗非激素心室电极阻抗术后亦均较术中明显降低 (P <0 0 1) ,术后 2w最低 ,其与术后 1、2和 3个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所有患者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结论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电极阻抗于 1w时开始明显降低 ,此后 6个月激素电极阻抗保持稳定 ,而非激素电极在正常范围内出现较大波动 ,但并不影响起搏器正常工作。
陈小卫王景峰张燕吴铿莫振兆
关键词:心脏病
心肌梗死后心肌局部肾上腺素受体密度与心室肌不均一性的关系
2005年
【目的】观察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α_1受体(α_1-AR)及β受体(β-AR)密度与心室有效不应期离散度(VERP-D)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于心肌梗死后第3、5、7、14d分别于心肌梗死组中随机取6只兔,再次开胸,用 S1S2负向扫描法测定 VERP-D,然后取心室肌组织,检测心室肌局部α_1-AR 以及β-AR 密度。【结果】①心肌梗死后心室肌α_1-AR 及β-AR 均上调(P<0.05),且这种变化在 MI 后第5天达高峰;②心肌梗死后心室肌 VERP-D 增大,且与α_1-AR 以及β-AR 密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肌局部AR 密度增高,活性增强,且均与 VERP-D 正相关,提示 MI 后 AR 激活,加剧了心室肌组织电生理不均一性,有可能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张静敏伍卫方昶张燕王景峰
关键词:心肌梗死受体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对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 (RIE)的发病机制、病原学、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 198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诊断为R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RIE者 17例 ,男 12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2 2岁。 7例有先天性心脏病史 ,1例为右室起搏术后 ,9例无基础心脏病而有静脉吸毒史。主要表现为发热、肺部急性炎症浸润或多发性肺脓肿。血培养阳性 8例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微生物。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右心瓣膜或右心壁上赘生物 ,其中三尖瓣受累最常见。大多数病人经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成功。结果良好 ,病死率为11 8%。结论 RIE临床特征和预后等均有别于LIE。
杨莉伍卫王景峰张燕张小玲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RIE超声心动描记术发病机制预后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脏起搏器植入后起搏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方法:随访2000年9月至2002年1月我院植入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Kappa 700型)9例,男性7例,女性...
张燕王景峰伍卫聂如琼孔敏仪
文献传递
Kappa 700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
2003年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张燕王景峰伍卫聂如琼周淑娴孔敏仪
关键词:临床随访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学自动夺获功能
α_1-肾上腺素受体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调控作用
2003年
【目的】研究α_1-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对正常大鼠左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_(to))的作用及其信号调节途径,探讨α_1-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离子机制。【方法】用酶解法分离Wistar大鼠单个左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I_(to)。观察0、10、100和1000μmol/L苯肾上腺素(n=10个细胞)对心室肌细胞I_(to)的作用,并观察α_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哌唑嗪(n=10个细胞)和磷脂酶C(PLC)拮抗剂U-73122(n=8个细胞)对其作用的影响。【结果】苯肾上腺素明显抑制I_(to),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分别为(12.6±6.2)pA/pF、(11.1±5.0)pA/pF、(8.6±3.8)pA/pF和(7.9±5.1)pA/pF,分别较0浓度时减少14%、32%和37%,而对电流特性无明显影响。哌唑嗪和U-73122均能完全抑制苯肾上腺素对I_(to)的作用。【结论】α1-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抑制了心室肌细胞的I_(to),其作用是通过PLC途径调节的。
张燕伍卫王景峰邓春玉钱卫民耿登峰
关键词:Α1-肾上腺素受体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膜片钳技术
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后β_2肾上腺素受体动态变化及其拮抗剂对室颤阈值的作用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心室肌β2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拮抗剂对室颤阈值及心室有效不应期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n=60),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2、4、8周组,另行假手术为对照组(n=20)。每组再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给予β2受体拮抗剂ICI118,551、β1受体拮抗剂阿替洛尔、β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测定室颤阈值、心室有效不应期。取左室梗死边缘区组织,用RT-PCR方法测定β1、β2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心肌梗死后β1受体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β2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β2受体占β受体比例由17%升高至38%(P<0.01);ICI118.551在心肌梗死后4、8周有明显升高室颤阈值作用(P<0.05),且其作用与β2受体占β受体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99,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β2受体在大鼠心脏β受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β2受体拮抗剂提高室颤阈值的作用也逐渐增强,两者呈正相关。
杨蕙伍卫方昶张燕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颤阈值心脏性猝死交感神经
双房右室起搏后冠状静脉窦电极导致冠状静脉窦穿孔一例被引量:2
2002年
伍卫王景峰林钟文聂如琼罗年桑张燕周淑娴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例报告
双心室同步起搏的临床应用及置入左心室电极的初步体会
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即使采用最佳的药物治疗,其年存活率仍低于50%。心脏移植、人工心脏等方法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双心室同步起搏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打开了新的局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王景峰伍卫聂如琼杜作义张燕周淑娴罗年桑孔敏仪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