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少衡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信号
  • 3篇老年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循环血
  • 2篇细胞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归巢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物
  • 1篇毒性
  • 1篇心病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尖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张少衡
  • 5篇陈德
  • 4篇唐静辉
  • 4篇王加红
  • 4篇姚建华
  • 3篇王豪
  • 3篇马瑾
  • 2篇张文佳
  • 2篇苏枫
  • 2篇苏枫
  • 2篇吴波
  • 2篇陈楠楠
  • 2篇郑鹏翔
  • 1篇黄晴
  • 1篇陈楠楠
  • 1篇张书富
  • 1篇张蕙
  • 1篇唐丽春
  • 1篇华尔铨
  • 1篇景颖颖

传媒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目及功能的差异,分析蛋白激酶B(Akt)和间质细胞源因子1(SDF-1)表达的差异,探讨老年患者EPCs修复梗死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老年心肌梗死患者(n=26)和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n=24)动脉血8 ~10 ml,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EPCs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kt及SDF-1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尾静脉注射老年EPCs、中青年EPCs(1×107/200 ml)或等体积盐水(PBS组),观察终点时间为28 d,超声心动评价心脏功能,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PCs在梗死心脏的归巢情况,免疫荧光法计数缺血心肌局部血管数量.结果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明显少于中青年组(47.23%±14.92%比89.76% ±7.27%,P<0.001);心肌梗死后老年组Akt磷酸化水平和SDF-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青年组(Akt:19.04%±6.41%比43.96%±15.91%;SDF-1:25.81% ±6.32%比64.04%±16.35%,均为P<0.001).将EPCs移植至梗死大鼠后,移植的老年EPCs在梗死心脏的归巢数量明显少于移植的中青年EPCs(3.69±1.97/mm2比12.01 ±5.44/mm2,P <0.001).移植老年EPCs的大鼠梗死心脏的血管密度明显少于移植中青年EPCs的大鼠(42±9/mm2 比96±15/mm2,P <0.001).移植老年EPCs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显著低于移植中青年EPCs组(LVEF:58.1%±5.0%比73.8%±7.9%;LVFS:35.4%±3.8%比59.0%±7.6%.均为P<0.001).结论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循环血EPCs数量及其修复功能均不如中青年患者,可能与Akt-SDF-1信号通路受损有关.
张少衡赵岚苏枫郑鹏翔王加红陈楠楠王豪姚建华唐静辉陈德严健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内皮祖细胞信号传导归巢
AKT/PI3K信号通路介导的干细胞动员在抗心梗后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丝氨酸/苏氨酸/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PI3K)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脏干细胞(CSCs)动员对抗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对照组(CON组)、结扎组(LI组)、结扎+注射组(LI+LY组)、缺血预处理+结扎组(IP+LI组)、缺血预处理+结扎+注射组(IP+LI+LY组).采用结扎LAD的方法建立心梗模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ELISA法等检测各组AKT/PI3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LI+LY组炎症反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IP+LI组显著低于IP+LI+LY组、LI+LY组、LI组(P<0.05);IP+LI组比LI组CD34+、Oct4+细胞的数量多(P<0.05);与CON组相比,IP+LI组SDF-1表达显著增加,LI+LY组及LI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LI组比较,IP+LI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QTc间期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 通过激活内源性Akt/PI3K信号通路,可有效促进内源性心脏干细胞动员及归巢,使心肌细胞再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苏枫王加红陈楠楠姚建华唐静辉龚群林张少衡
关键词:信号通路心肌梗死干细胞动员
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的影响及观察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平片组及缓释片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分别服用美托洛尔平片(25mg)和缓释片(23.75)开始,逐步增加剂量,观察治疗前后HRV及QT离散度的情况及观察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4d后平片组与缓释片组HRV、QT离散度指标均改善,缓释片组优于平片组(P<0.05),美托洛尔平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结论: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比美托洛尔平片在控制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方面更好,在本研究中,美托洛尔与琥珀酸美托洛尔均能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但两者比较对疗效无明显差异。
苏枫陈德马瑾张少衡黄晴
关键词:美托洛尔不稳定心绞痛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
心尖球形综合征一例被引量:3
2012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活动性胸闷、气促伴双下肢水肿1周于2010年4月26日入院。入院前一周因受凉后出现活动性胸闷、气促、双下肢水肿,伴咳嗽、咳少量白痰,夜间不能平卧。4月19日曾至外院就诊查心电图:窦速,左室肥厚,
吴波马瑾张少衡张文佳唐静辉王豪陈德张书富华尔铨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
心肌梗死后Akt介导的间质细胞源因子1调控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归巢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缺血心肌中Akt-SDF-1信号分子变化情况及其与内皮祖细胞归巢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局部心肌注射Akt抑制剂或等体积二甲基亚砜,分别于术后1、7、14、28天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Akt及SDF-1表达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ACS)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循环血及局部心肌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血管数量。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急性缺血诱导局部心肌Akt和SDF-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升高,FACS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显示循环血及心肌局部内皮祖细胞数量呈进行性增加,14天达高峰,28天后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回落,血管计数也显示相同的动态变化,Akt抑制剂显著抑制上述各项指标的动态演变,使其在心肌梗死后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可通过Akt-SDF-1信号通路调控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归巢、梗死心脏局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新生。
赵岚张少衡严健
关键词:心肌梗死信号途径归巢
肿瘤心脏病学及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被引量:9
2017年
随着癌症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使得这类患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也使得原来合并存在的其他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使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许多现有的和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都危及这类病人的心血管健康,由此引起的心血管事件明显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成为影响这类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基于此,肿瘤心脏病学专科应运而生,旨在提高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同时促进最有效的癌症治疗。本综述重点论述肿瘤心脏病学的概念、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机制及未来发展方向。
赵岚杨烽华张少衡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毒性
离休干部老年痴呆症患病率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伴有其他认知功能损害的获得性、持续性、进展性智能减退综合征,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增龄和脑老化相关的疾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其中老年痴呆症是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已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目。本研究旨在了解上海市杨浦区离休干部人群中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干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离休干部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景颖颖张少衡王加红唐丽春张蕙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患病率离休干部影响因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血运重建结果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CR)和不完全血运重建(ICR)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PCI术,且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共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R组和IC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PCI参数、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R组患者123例,ICR组患者79例,平均随访时间(13.1±3.8)个月。ICR组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较CR组低(P=0.004),两组间其余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后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ICR并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但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王豪马瑾吴波陈德张少衡姚建华张文佳郑鹏翔
关键词:老年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判断算法构建心力衰竭疾病分期模型被引量:10
2014年
背景: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及心力衰竭分期的正确诊断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简单有效的心力衰竭分期诊断模型,使临床诊断心力衰竭较为困难,导致心力衰竭的确诊率和控制率都比较低。目的: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判断算法,建立心力衰竭分期模型,提高心力衰竭诊断和分期准确度。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194例,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分期为依据,采集与心力衰竭分期密切相关的特异性临床特征参数指标,对参数进行筛选,参考专家的临床确诊结果,采用Adaboost模型和SVM模型训练心力衰竭诊断和分期模型,获得诊断模型。结果与结论:采用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率变异性等指标,Adaboost模型的灵敏度很高,达到了100%,而特异性为94.4%;同时SVM模型也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89.4%。Adaboost分类模型可准确诊断心力衰竭症状,准确率达到89.36%。而在进一步确诊为心力衰竭的基础上,SVM分类模型能对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效分期,B分期和C分期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6.49%和81.48%。说明结合Adaboost和SVM两种机器学习模型,能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及分期提供较准确的模型。
苏枫张少衡陈楠楠王加红姚建华唐静辉吴文美陈德
关键词:实验动物心力衰竭诊断支持向量机疾病分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