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东
-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年平均发生率估计被引量:1
- 1989年
- 根据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特征,本文讨论了目前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估计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反映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估计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解决了如何估计新区(至今从未发生过M≥Mo地震)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问题。
- 黄玮琼常向东环文林李文香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非均匀性
- 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断层的地表破裂特征
- <正>本文根据笔者等人1982—1984年考察中得到的海原地震断层的展布特征、活动性质、沿全线实测的245个海原地震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数据、以及地震断层与发震断层的关系等方面的结果,进一步探讨这次大地震的破裂特征。
- 环文林葛民王士平常向东
- 文献传递
- 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多重破裂特征被引量:17
- 1991年
- 根据作者等人野外实地考察,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地层断层全长225km,共由6条几何参数不同的次级断层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每一条次级断层都可分为形变性质不同的三段,其中中段以水平走滑性质为主;两端以垂直形变为主,表现为逆断层和正断层性质.垂直和水平位移的测量数据也表明,每一条次级断层的中段水平位移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以至消失,而垂直位移正好相反,中段小,两端大.整个断层的地震位移显示出多个峰值的形变特征.这种形变特征表明,海原大地震的6条次级断层都是各个相对独立的水平位移间断面(即位错面),每个位错面,都可以代表一次独立的次级地震破裂事件.作者等据此认为,巨大的8(1/2)级海原大地震可能是由6次相对独立的次级地震事件接续发生的结果.
- 环文林葛民常向东
- 关键词:地震断层形变带
-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被引量:40
- 1989年
-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 环文林汪素云常向东武宦英李群
- 关键词:地震活动构造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