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松涛

作品数:24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心肌
  • 5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蛋白
  • 3篇心肌组织
  • 3篇内科
  • 3篇基因
  • 3篇肌组织
  • 3篇PPARΓ
  • 3篇RT-PCR
  • 2篇电解质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内科
  • 2篇血管
  • 2篇血糖
  • 2篇血压
  • 2篇原发性

机构

  • 23篇河南省人民医...
  • 4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南省医学会
  • 1篇吉林大学白求...
  • 1篇阜外华中心血...

作者

  • 24篇安松涛
  • 9篇齐艳艳
  • 6篇李凌
  • 6篇秦秉玉
  • 4篇陈岩
  • 3篇郭志松
  • 3篇刘卫青
  • 3篇王文杰
  • 3篇马旭
  • 3篇王丽霞
  • 3篇刘军
  • 3篇高传玉
  • 3篇孟华
  • 2篇吴雷
  • 2篇徐国防
  • 2篇张燕
  • 2篇李蒙
  • 1篇张永玲
  • 1篇马永成
  • 1篇张加强

传媒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华急诊医...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MGB1及HMGB2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性的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B2)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入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华中阜外医院住院的15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HMGB1以及HMGB2等指标,并进行CAC的分析。将冠心病患者分为非CAC组(62例)与CAC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HMGB1与HMGB2对CAC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AC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CAC组比较,CAC组患者年龄、冠心病病程、BMI、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血压病、糖尿病、HMGB1和HMGB2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ROC曲线显示,HMGB1水平诊断CAC的最佳截点值为6.1773 ng/mL,曲线下面积为0.734(95%CI:0.655~0.813),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50.0%;HMGB2水平诊断CAC的最佳截点值为5.0396 ng/mL,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0.748~0.881),敏感性为70.2%,特异性为8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是CAC的保护因素,年龄、UA、TG、HbA1c、高血压病、HMGB1、HMGB2是CAC的危险因素。结论:高HMGB1、HMGB2是发生CAC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林鑫孟华杨冠旭李蒙刘军陈东昌李文博李震南滑世轩安松涛王忠民陈岩
关键词:钙化
PPARγ在大鼠出生前后心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目的:探讨PPARγ在大鼠出生前、后心肌组织发育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观察18~20 d胎鼠组、5~6 d、10~12 d、18~20 d新生大鼠和出生一个月大鼠(每组各6只)心肌组织P...
安松涛秦秉玉齐艳艳李凌
关键词:PPARΓ基因RT-PCR心肌组织
文献传递
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即刻效果和临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根据介入策略将其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66例(左主干-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左回旋支行球囊扩张)、双支架组58例(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均置入支架)和药物球囊组44例(左主干-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左回旋支行药物球囊扩张),分析术后即刻、术后1年内随访的介入手术资料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支架内再狭窄、靶病变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1)三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双支架组左回旋支术中支架直径及术后即刻开口直径稍大于药物球囊组的球囊直径和术后即刻开口直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左回旋支术后即刻开口狭窄,双支架组小于药物球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小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3)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中,在术后即刻左回旋支开口面积上双支架组大于药物球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4)术后1年内,左回旋支开口管腔直径方面,双支架组与药物球囊组均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左回旋支开口残余狭窄方面,双支架组与药物球囊组均小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左回旋支开口管腔丢失方面,单纯球囊扩张组>双支架组>药物球囊组(P<0.05);在总的支架内再狭窄方面,药物球囊组优于双支架组(P<0.05);(5)术后1年内单纯球囊扩张组心绞痛发病率高于双支架组及药物球囊组(P<0.05)。结论:药物球囊组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不劣于双支架组,可作为左主干分叉病变一种术式选择。
李蒙张燕陈岩安松涛刘军张建红孟华李文博刘磊
关键词: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血管内超声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动脉硬化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GTR1) A1166C多态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以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为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在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与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章。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0月。2位作者根据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合适的观察性研究。采用Revman 5. 2软件和STATA 11. 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文章被纳入分析(n=1 687)。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和白种人群中,AGTR1 A1166C多态性与PWV没有显著相关性;在亚洲人群中,等位基因C携带者的PWV显著高于AA基因型(AC+CC比AA:SMD=0. 33,95%CI 0. 06~0. 60,P=0. 02)。结论AGTR1 A1166C多态性可能与亚洲人的动脉硬化相关。等位基因C可能是亚洲人群PWV升高的危险因素。
李文博陈岩安松涛安松涛高传玉
关键词: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动脉硬化脉搏波传导速度META分析
PPARγ在大鼠出生前后心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目的目的探讨PPARγ在大鼠出生前、后心肌组织发育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观察18~20 d胎鼠组、5~6 d、10~12 d、18~20 d新生大鼠和出生一个月大鼠(每组各6只)心肌组织P...
安松涛秦秉玉齐艳艳李凌
关键词:PPARΓRT-PCR心肌组织
文献传递
阿齐沙坦与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比较阿齐沙坦与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2月从全国多家研究中心筛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304例,随机分为奥美沙坦酯组和阿齐沙坦组。受试者从起始剂量开始,阿齐沙坦片20 mg/次和奥美沙坦酯片模拟剂,1次/d,或奥美沙坦酯片20 mg/次和阿齐沙坦片模拟剂,1次/d,开始治疗。用药后第8周末对受试者进行血压评价,如果服药前(药物浓度谷值时)坐位收缩压≥140 mmHg(1 mmHg=133 Pa)和/或舒张压≥90 mmHg则试验药物剂量加倍(阿齐沙坦片40 mg/次口服或奥美沙坦酯片40 mg/次,1次/d)继续治疗8周,如果服药前(药物浓度谷值时)坐位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 mmHg则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8周。治疗总周期16周。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和达标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12、16周收缩压、舒张压,血压与治疗前差值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8、16周,奥美沙坦酯组有效率分别是66.89%、69.59%;阿齐沙坦组有效率分别是59.60%、58.9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用药8、16周,奥美沙坦酯组达标率分别是62.16%、61.49%;阿齐沙坦组达标率分别是56.95%、56.29%,两组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12、16周,两组受试者的坐位收缩压、舒张压逐渐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两组受试者的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逐渐降低,至16周末时,两组间坐位舒张压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末时两组收缩压下降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性方面,阿齐沙坦组疗效未达非劣效于奥美沙坦酯组,但阿齐沙坦自身的降压效果显著并具临床意义;安全性方面,阿齐沙坦组与奥美沙坦酯组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安全性良好。
徐国防吴雷赖耀文李广辉赵岳高盼刘平张永玲李晓苏安松涛
关键词: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磷酸肌酸钠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观察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心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我科收治的172例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4周。评价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对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NT—proBNP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治疗前(956.4±644.2)pmol/L和(973.6±639.8)pmol/L,治疗后(414.5±163.8)pmol/L和(719.3±477.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能改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7k平。
安松涛王丽霞齐艳艳秦秉玉李永强
关键词:磷酸肌酸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ICU病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和电解质、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霍姆HH40,250ml,上海华源长富药业有限公司)对ICU病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和电解质、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ICU病人20例,局麻下行桡动脉及颈内
王文杰秦秉玉邵焕彰范清波安松涛刘卫青郭志松
文献传递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通过激活p38信号通路增加内皮细胞黏附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黏附分子表达及黏附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实验采用培养HUVEC和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细胞。(1)采用不同浓度rCTRP1(10、100、1 000μg/L)刺激HUVEC 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不同浓度rCTRP1(10、100、1 000μg/L)或TNF-α(10μg/L)分别刺激HUVEC 24 h,通过共孵育HUVEC和THP-1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单个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情况;(3)对照组:生理盐水和BSA(10μg)为阴性对照,TNF-α(3μg)为阳性对照;实验组:rCTRP1(3、10μg)分别腹腔注射小鼠,倒置显微镜下实时观察小鼠肠系膜上动脉中白细胞的滚动及黏附情况;(4) 1 000μg/L rCTRP1刺激HUVEC(15、30、60 min),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38、ERK、JNK、p65的磷酸化水平,应用SB203580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后,Western blot检测黏附分子VCAM-1、I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 (1)rCTRP1刺激HUVEC后,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尤以ICAM-1明显;(2)体外实验:随着CTRP1刺激剂量增加,单个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小鼠腹腔注射rCTRP1后,血管内白细胞滚动速度显著下降,黏附在内皮的细胞数目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rCTRP1刺激HUVEC后p38和p65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ERK、JNK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SB203580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后,rCTRP1诱导的VCAM-1和ICAM-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CTRP1诱导内皮细胞分泌VCAM-1和ICAM-1,增加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
孟华安松涛张燕陈岩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黏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58例,发病12h内均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测定入院即刻、第1、2、5、35天时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测量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6个月,在随访期间发生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死亡的患者列为事件组(11例),未发生上述事件的患者列为对照组(47例)。另有20例健康体检者为非事件组。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第1、2、5、35天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非事件组(P<0.01),事件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事件组呈双峰曲线。事件组LVEF入院即刻、第5天、3个月后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全模型多元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入院即刻、第1、2、5、35天血浆NT-proBNP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血管事件的阈值分别为1025、1324、988、1210和988pg/ml。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显著升高,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的程度对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或者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安松涛李凌高传玉齐艳艳马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