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
- 作品数:83 被引量:238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核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被引量:3
- 2018年
- 患者女,32岁,因发现右上腹壁肿块2个月就诊,无红、肿、热、痛,无腹痛、腹胀。分别于4年前和6年前行2次剖宫产术。B超检查示腹壁肌层低回声团块,上腹部CT平扫示右前上腹壁软组织肿瘤。体格检查右上腹壁可触及包块,大小约8 cm×10 cm,质韧,表面欠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小,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无粘连,触之无疼痛。下腹壁见1处长度约11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切口区无异常。
- 任东栋匡志坚任春玲于军李洋孙达
- 关键词:^18F-FDGPET/CT显像软组织肿瘤腹壁肿块B超检查CT平扫
- ^(99)Tc^m-MDP骨显像时正常和异常的骨外放射性聚集被引量:6
- 2011年
- 在99 Tcm-MDP骨显像中,正常可见的骨外软组织结构是肾、输尿管、膀胱和乳腺。当骨显像上出现异常的软组织活性时,首先要排除人为因素和示踪剂质量问题。加强示踪剂的质量控制,规范骨显像的操作技术是减少和避免技术伪像的重要途径。由患者自身的病理学因素所致软组织和脏器对骨显像剂的异常聚集更多地与恶性病变有关。肝、肺和乳腺恶性肿瘤是骨显像上显示有软组织聚集的最常见的病理学原因,其他肿瘤也偶尔可见。体腔内弥漫性异常活性则可能与恶性的胸膜损伤及胸水、腹水有关。非骨的示踪剂摄取也可以在一些良性肿瘤、肿脓、炎症、创伤、钙化灶、辐射损伤和淀粉样变的良性病变中见到。异常的软组织示踪剂聚集常常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在读片时应结合临床,仔细辨别。
- 郭海波孙达
- 关键词:^99TC^M-MDP骨显像
- 骨肉瘤放射性核素骨显像50例分析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 探查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肉瘤病人中的显像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骨肉瘤患者行 99m 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 5 0例骨肉瘤部位 99m Tc- MDP摄取比值为 6 .80± 2 .6 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0 1±0 .0 4 ,P <0 .0 1) ;其中 4 6例 (92 .0 % )肿瘤发生在四肢 ,其累及范围超过所在长骨 1/ 5与 2 / 5的分别为 2 1例(48.8% )和 16例 (37.2 % )。本组病例中发现转移 3例 (6 .0 % )。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以示踪骨肉瘤的特征和转移 ,在骨肉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 刘洪彪叶小娟占宏伟孙达
- 关键词:骨肉瘤放射性核素显像
- ^18F—FDG PET/CT显像在血清CA19—9升高者中筛查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6年
- 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于既往无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血清CA19-9升高则需考虑有恶性肿瘤的可能,需要临床进一步检查来判定是否确有恶性病灶。PET/CT显像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之一,具有全身性探查恶性肿瘤的能力。为了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血清CA19—9升高者中筛查恶性肿瘤的价值,笔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 任东栋楼岑牟达孙达于军任春玲李洋
- 关键词:^18F-FDG恶性肿瘤血清CA19-9升高
-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伴全身多发转移^18F-FDG PET/CT显像一例被引量:2
- 2015年
- 患者男,20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出现下肢僵直感.体格检查示精神疲软、贫血貌、消瘦,无发热、黄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对症处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 潘建虎孙达沈小东陈泯涵
- 关键词:^18F-FDGPET/CT显像横纹肌肉瘤多发全身进行性加重
- 白血病致全身多处骨质破坏为主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
- (附2例分析报告)据文献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为主要表现。致全身多发溶骨性破坏为主的骨质密度改变不多见并且需要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现报告...
- 陈建甬孙达吴国峥邱吉苗孔雁
- 关键词:白血病骨质破坏影像表现
- 文献传递
- 18F-FDG PET/CT对意外发现结肠局限性高代谢灶的良恶性诊断价值
- 目的:在18F-FDG PET或PET/CT全身显像中常可见肠道不同程度的显像,多数呈弥漫性或线条形(肠形)的轻度放射性增高影。但亦可表现为局灶性的高代谢灶,类似结肠肿瘤表现。虽然大多数病灶通过其在延迟显像中位置、形态和...
- 吴国峥孙达陈建甬邱吉苗孔雁吴晨曦
- 关键词:FDG
- 文献传递
-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图与CT图的三维容积融合及其应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 (3D)融合软件进行非同机1 8F 脱氧葡萄糖 (FDG)符合线路显像图与CT图的 3D容积融合的可行性及其在病变定位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16例行全身1 8F 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时发现有阳性病变的患者 ,将其CT检查的数据用光盘存贮 ,然后输入SPECT仪中 ,用SPECT仪自带的 3D融合软件对CT采集的容积数据进行 3D重建。以最明显的解剖结构或病灶作为定位标志 ,重复比较1 8F FDG显像图与CT图的形态和位置 ,选择最适合的图像进行融合 ,并在融合图像上观察1 8F FDG浓聚灶在CT图像上的位置。结果 3D融合软件能对CT数据和1 8F FDG显像数据自动归一化处理 ,并可进行任意厚度和角度的 3D重建。 16例患者1 8F FDG显像共发现阳性病灶 4 5处 ,包括1 8F FDG显像图上定位不明确的 14处病灶均在CT图上明确定位。结论 运用 3D融合软件可方便地进行非同机1 8F FDG符合线路显像图与CT图的融合 ,并可对1 8F FDG显像定位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 占宏伟孙达许唯刘其昌叶小娟包承侃何刚强刘洪彪尹丰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图像融合
- 强迫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
- 目的:强迫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原发的神经解剖定位亦未明确。探查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以帮助我们了解强迫症发病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25例临床确诊的强迫症患者均在症状发作期用Tc-ECD S...
- 孙达占宏伟叶小娟何刚强
- 关键词:强迫症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 文献传递
- Alzheimer型痴呆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
- :探查Alzheimer型痴呆(AD)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的改变及其与局部脑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48例AD 患者(男37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63.4 岁,范围51~81 岁)和9 例正常对照者(男6 例,女...
- 孙达张宝荣占宏伟刘洪彪尹风
- 关键词:ALZHEIMER型痴呆局部脑血流脑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