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艳美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异位症
  • 3篇子宫
  • 3篇子宫内膜
  • 3篇子宫内膜异位
  • 3篇子宫内膜异位...
  • 3篇内膜
  • 3篇内膜异位症
  • 3篇宫内
  • 3篇宫内膜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诱导...
  • 1篇氧合
  • 1篇氧合酶
  • 1篇异位病灶
  • 1篇诱导剂
  • 1篇深部浸润型子...
  • 1篇前列腺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孙艳美
  • 3篇张信美
  • 2篇付国芳
  • 2篇黄秀峰
  • 1篇许泓

传媒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妇产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改良法建立大鼠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采用改良法通过自体移植在大鼠子宫膀胱间建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模型并探讨其优缺点。方法移植大鼠自体子宫内膜于子宫膀胱间腹膜处,同时切除宫旁游离脂肪建立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并与常规直肠子宫陷凹处DIE模型及非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作对比。术后2周再次手术观察病灶生长情况,并对病灶粘连程度进行评分;同时对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病灶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3组均成功建立DIE模型,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子宫陷凹处DIE模型和非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的病灶粘连评分分别为2.38±0.74和2.75±0.46,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病灶粘连评分为1.00±0.50,较前两组明显减小(P<0.05),且具有与在位子宫内膜相似的形态和结构。结论采用改良法建立子宫膀胱间DIE模型操作简单、病灶粘连轻,适用于实验研究。
孙艳美付国芳许泓黄秀峰张信美
关键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环氧合酶-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至今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COX-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表达增高,与该病密切相关。COX-2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途径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主要是通过调节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酶的表达来起作用;COX-2还可通过血管生成途径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生长,这种作用是基于提高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就近年来COX-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孙艳美张信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类血管生成诱导剂雌激素类
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模型不同部位异位病灶生长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模型不同种植部位异位病灶的生长特点,为后继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一个合适可选的实验动物模型平台。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分别将成熟SD大鼠的子宫内膜片段种植到肠系膜(n=24)和腹壁(n=21)。从造模后第1周开始,每周每组随机取3只大鼠手术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直至造模后第8周。结果:肠系膜病灶与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手术中极易出血,但其病灶的生长周期长,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5周;而腹壁病灶与周围组织很少有粘连,手术视野清晰,病灶易分离测量,但其病灶的生长周期短,生长高峰出现在第2周,2~4周为一个生长稳定期。结论:腹壁种植的SD大鼠内异症实验模型由于其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生长稳定,可能是研究药物对异位病灶早期抑制作用的合适动物模型;肠系膜模型因其生长周期长,生长高峰出现晚,可能是研究药物对内异症治疗疗效观察的合适模型。
付国芳孙艳美黄秀峰张信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SD大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