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姬统理

作品数:33 被引量:227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细胞
  • 9篇原发性
  • 9篇肿瘤
  • 8篇化疗
  • 8篇肝癌
  • 7篇肝细胞
  • 5篇蛋白
  • 5篇原发性肝细胞
  • 5篇细胞癌
  • 5篇肝细胞癌
  • 4篇原发性肝细胞...
  • 4篇晚期
  • 4篇激素
  • 4篇恶性
  • 4篇恶性肿瘤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疗法
  • 3篇耐药
  • 3篇肺癌

机构

  • 32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天津中医学院
  • 1篇西京医院

作者

  • 32篇姬统理
  • 22篇张贺龙
  • 20篇冯英明
  • 18篇闵婕
  • 13篇宋扬
  • 13篇李刚
  • 7篇张伟
  • 7篇马宁强
  • 2篇马楠
  • 2篇朱少君
  • 2篇夏天
  • 2篇崔大祥
  • 2篇王红玫
  • 2篇张惠中
  • 2篇梁红娟
  • 2篇高下
  • 2篇张峻青
  • 2篇闵捷
  • 1篇李琦
  • 1篇唐敏章

传媒

  • 12篇现代肿瘤医学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医学与哲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肿瘤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抗癌协会...

年份

  • 4篇2007
  • 5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5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脾虚证大鼠垂体—甲状腺轴激素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研究垂体—甲状腺轴激素变化 ,探讨脾虚证的本质。方法 :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γT3及其垂体、血清TSH的含量。结果 :脾虚组、自复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以及垂体TSH含量均较正常组为低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血清TSH量均较正常组为高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脾虚组、自复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以及垂体TSH含量均较治疗组为低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血清TSH量均较治疗组为高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治疗组大鼠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垂体 -甲状腺轴功能低下 ,相应激素变化是脾虚证客观指标之一 ,能部分反映脾虚证的本质 ,四君子汤通过调节该轴功能 ,进而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 ,健脾益气治疗脾虚证。
李刚姬统理夏天
关键词:脾虚证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垂体-甲状腺轴
PCNA与P53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CNA、P5 3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3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 19例非肝癌肝组织中P5 3蛋白与PCNA的表达。结果  3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CNA及P5 3蛋白的表达率为 86 .4 9%和 6 4 .86 % ,19例非肝癌肝组织PCNA及P5 3蛋白的表达率为5 2 .6 3%和 36 .84 %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 ,PC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远处转移正相关 ,P5 3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远处转移、肝内转移以及肿瘤的Edmondson分级相关 (P<0 .0 5 ) ,而且PCNA表达与P5 3蛋白的表达相关 (P <0 .0 5 )。结论 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PCNA及P5 3蛋白的表达 ,可以为临床上认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 ,选择合理的化疗用药及估计预后提供依据。
闵婕冯英明姬统理李刚宋扬马宁强王红玫
关键词:肝细胞蛋白质P53增殖细胞核抗原
隐源性肝癌肝硬化与隐匿型乙肝感染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 探讨隐匿型乙肝感染与隐源性肝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从HBsAg阴性的隐源性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清中检测HBV X DNA。应用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年龄、性别、生存地区等相匹配非肝病住院患者为对照,把检测到的HBV XDNA作为隐匿型HBV感染的暴露因素,分别统计分析隐源性肝硬化、肝癌患者组与对照组暴露因素的比数比(OR)。结果 隐匿型乙肝感染在隐源性肝癌、肝硬化中比数比分别是OR=8.1429,(95%CI=2.98~22.30)和OR=4.75(95%CI=1.62~13.90),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隐匿型乙肝感染可能是部分隐源性肝癌、肝硬化的病因。
马宁强冯英明张伟朱少君张贺龙姬统理闵捷宋扬
关键词:隐源性肝硬化肝癌病例对照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与尿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测定
2001年
黄克楠冯英明张贺龙姬统理闵婕
关键词:肿瘤一氧化氮血清尿液标本采集
关于晚期恶性肿瘤放弃治疗的思考被引量:2
2005年
晚期恶性肿瘤的放弃治疗,关键是明确四个方面问题:对于某些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为什么要放弃治疗,应该放弃哪些治疗,什么时候开始放弃治疗,如何进行放弃治疗。意义就在于尊重生命,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闵婕冯英明张贺龙姬统理李刚宋扬马宁强
关键词:肿瘤恶性医学伦理学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56例被引量:30
2004年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反应。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 5 6例 (男 4 8例 ,女 8例 )。随机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组(综合组 )及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 (TACE组 )。综合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每 4周重复 1次 ,第 2周期后再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结果 综合组缓解率、1年、2年、3年生存率 (6 7.9%、6 7.9%、5 3.5 %、35 .7% )显著高于TACE组相应指标 (46 .4 %、35 .7%、2 5 .0 %、14 .3% ) (P <0 .0 5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直径大于 6cm者 ,其疗效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姬统理杜锡林李刚闵婕
关键词:肝癌化疗射频消融术
甲孕酮改善中晚期恶性肿瘤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明确甲孕酮联合化疗对于改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 ,明确其对癌性恶病质的治疗作用以及用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2 3例接受全身静脉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甲孕酮组和对照组。结果 在甲孕酮组中 ,31.7%患者用药 6周后体重增加 ,36 .5 %患者用药 12周后体重增加 ;4 2 .9%患者在用药 6周食欲增加 ,5 8.7%患者在用药 12周后食欲增加 ;33.3%患者用药 6周后KPS评分增加 ,38.1%患者用药 12周后KPS评分增加 ;15 .9%患者用药 6周后血清白蛋白值增加 ,31.7%患者用药 12周后血清白蛋白值增加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用药时间与疗效成正比。同时甲孕酮组患者在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甲孕酮长期联合化疗对于改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明确的疗效 ,毒副作用小 ,可以用于癌性恶病质的治疗。
冯英明闵婕李刚张贺龙姬统理宋扬马宁强王红玫
关键词:晚期肿瘤恶病质化疗甲孕酮
隐匿型乙肝病毒在隐源性肝病中的感染率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探讨乙肝隐匿型感染(occult infection of HBV)在隐源性肝病中的感染率。方法采用PCR技术从健康献血人员与HBsAg阴性的隐源性肝病患者(包括肝硬化、肝癌、丙肝与病因不清肝炎)血清中检测HBV X DNA,统计并分析HBV在各组中的感染率。结果隐匿型HBV在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率为5%,而在隐源性肝硬化、肝癌、丙肝与病因不清肝炎中的感染率分别为30%、20%、32%、7.4%。与健康人群相比,隐源性肝硬化、肝癌与丙肝患者的HBV感染率显著增加、但病因不清肝炎患者HBV感染率却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肝硬化与肝癌患者的性别/HBV抗体的检出与HBV感染率的关系不大,但丙肝患者其HBV抗体的检出与HBV感染率有密切的联系。结论本研究小范围内统计了隐匿型HBV在隐源性肝病中的感染率,并证实HBV隐匿型感染在隐源性肝硬化、肝癌患者中与性别、HBV抗体检出没有关系,而在丙肝患者中其与乙肝血清抗体的检出相关。
马宁强冯英明张伟朱少君张贺龙姬统理闵捷宋扬
关键词:隐源性肝硬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感染率
恶性肿瘤骨转移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李琦张贺龙姬统理宋扬
关键词:肿瘤骨转移化疗
表阿霉素和阿霉素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观察和比较表阿霉素和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为临床治疗肝癌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用 2 0 μmol· L- 1表阿霉素和阿霉素分别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CC- 92 0 4细胞 3h,换液继续培养 8h.用细胞形态学观察、DNA电泳和流式细胞仪判定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表阿霉素和阿霉素分别作用于 HCC- 92 0 4细胞 11h后 ,细胞形态学改变均符合凋亡细胞特征 .凋亡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13.8%和 13.1% .MTT试验示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相差显著 ,表阿霉素和阿霉素相同剂量处理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细胞周期检测表阿霉素组 G1 期、G2 期和 S期分别为 5 6 .4% ,10 .4%和 38.2 % ,阿霉素组分别为 6 1.1% ,8.6 %和 30 .3% ,对照组为 31.1% ,6 1.9%和 6 .0 % .结论 表阿霉素和阿霉素均能有效地诱导人肝癌细胞株 HCC- 92 0 4细胞发生凋亡 ,无明显差异 .
马祖胜冯英明姬统理张贺龙唐敏章王文亮郭双平
关键词:肝肿瘤细胞凋亡表阿霉素阿霉素肝癌抗癌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