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理学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驱油
  • 5篇催化
  • 4篇动力学
  • 4篇化学驱油
  • 4篇催化剂
  • 3篇动力学模型
  • 3篇力学模型
  • 3篇脉冲反应
  • 2篇动力学参数
  • 2篇油层
  • 2篇油层结垢
  • 2篇上甲
  • 2篇数学模型
  • 2篇相互作用
  • 2篇结垢
  • 2篇甲烷
  • 2篇甲烷化
  • 2篇甲烷化反应
  • 2篇复合驱
  • 2篇复合驱油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大连铁道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3篇姜炳南
  • 9篇刘伟成
  • 3篇刘昌其
  • 2篇颜世刚
  • 2篇曹国英
  • 2篇曹更玉
  • 1篇吴学汉
  • 1篇李宗琦
  • 1篇王洪道
  • 1篇房德仁
  • 1篇李萌
  • 1篇黄为
  • 1篇俞稼镛
  • 1篇王孝平
  • 1篇海晓丹
  • 1篇钱越英
  • 1篇蒲国民

传媒

  • 3篇油田化学
  • 3篇石油学报(石...
  • 2篇石油学报
  • 2篇Chines...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Chines...
  • 1篇石油化工

年份

  • 2篇1999
  • 4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 2篇1991
  • 2篇199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己烷在不同催化剂上脱氢的动力学参数被引量:1
1996年
用改变反应总压和氢与环己烷摩尔比相结合的方法判定了环己烷在不同催化剂上脱氢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而确定了有关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由于制备方法不同,使催化剂的表面反应和吸附参数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催化剂的反应特征。
刘伟成刘昌其姜炳南
关键词:环己烷催化剂脱氢动力学
脉冲反应条件下的吸附和表面反应动力学系数被引量:1
1993年
用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处理方法,由连续方程推导出了反应组分皆为弱吸附时。在脉冲催化反应的真实条件下,反应组分的吸附系数表达式。并用该理论系统地考察了在实际反应条件下,环己烷在Pt-Al_2O_3上脱氢中环己烷、苯和氢的吸附系数,求得了相应的吸附热。同时还由脉冲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和所求得的环己烷吸附系数进一步求得了表面反应动力学参数。此外,对氢、环己烷和苯的吸附态物种进行了讨论,认为不同的吸附态物种是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不同类的活性中心上。
晏荆青刘伟成姜炳南
关键词:反应动力学脉冲催化
用脉冲反应动力学技术表征催化剂制备条件与反应行为的条件被引量:1
1993年
用脉冲反应技术和中毒滴定方法考察了不同条件制备的Pt-Sn 双金属催化剂上乙烯加氢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和活性中心浓度,试图阐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与其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催化剂的铂、锡含量相同,由于制备条件不同,乙烯加氢表观反应速率常数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和表面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的缘故,而后两者又是来源于不同制备条件下催化剂上所形成的活性中心浓度、类型与比例之间的差异。这种不同类型的活性中心及不同的反应性能又被认为是在不同制备条件下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不同所造成的。
刘伟成晏荆青姜炳南
关键词:催化剂活性动力学
脉冲反应与流动态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参数的关联
1990年
以Pt-Sn/Al_2O_3催化剂上的乙烯加氢反应为模型反应,用外循环反应器和微脉冲反应器研究了稳态和非稳态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分辨。将两者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以揭示稳态和非稳态反应的内在联系。用 Laplace 变换法推导出非线性吸附脉冲反应的动力学式为In 1/(1-X)=273K_αRW 1/(F^0P^(n-1))并根据 Langmuir-Hinshelwood 模型提出循环反应系统的反应速度式为γ=K_αP_(?)/P_H^(n-1)对脉冲反应与流动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的关联表明,上两式中的 n 都为2,两种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6.4kJ/mol 和30.1kJ/mol,基本相符。
房德仁王洪道姜炳南刘伟成
关键词:脉冲反应动力学模型
苯与乙烯烷基化反应网络及动力学模型被引量:1
1995年
用无梯度反应器考察了苯与乙烯在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烷基化反应,提出了反应网络及其动力学模型。用无约束变量函数的最优化法(单纯形调优法)确定了有关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模型值和实验值相符。
刘伟成魏绪民姜炳南
关键词:烷基化动力学模型乙烯聚苯乙烯
表面活性剂损耗的动态数学模型被引量:7
1996年
从传质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表面活性剂损耗的一维动态数学模型,并提出用差分法求解方程。通过改变柱长和注入体积流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上述情况下,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的相符性是良好的。
刘伟成刘昌其蒲国民姜炳南
关键词:采油采收率表面活性剂数学模型化学驱油
脉冲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分辨被引量:6
1990年
从理论上推导出四种情况下的脉冲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提出了模型分辨方法。所提模型均得到实验验证,并通过这些模型求得了相应的脉冲反应动力学参数。
刘伟成晏荆青姜炳南
关键词:脉冲反应动力学模型
复合驱油过程中原油乳化聚并机理的探讨被引量:20
1999年
使用显微、图象处理装置考察了复合驱油中原油乳化后的液滴聚并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乳状液中小液滴的数量逐渐减少,在布朗运动过程中大小液滴相互靠拢、附着和聚并。油滴聚并方式与水滴相同,只是聚并速度较快。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复合驱油中原油乳化后的液滴聚并机理。
王孝平李宗琦钱越英熊轶嘉吴学汉俞稼镛曹国英姜炳南
关键词:复合驱油原油乳化化学驱油
在用碱的化学驱油中硅铝垢的生成Ⅰ碱与高岭土的成垢性能被引量:22
1996年
考察了不同条件(包括碱类型、浓度、温度和压力)下.碱-高岭土体系中硅铝垢的生成。碱类型不同,生成的垢物不同。在Na_4SiO_4-高岭土体系中生成高硅垢,在NaOH-高岭土体系中则生成低硅垢。碱浓度、温度和压力的升高促进垢的生成。Na_2CO_3作为一种碱剂,强度较弱,与高岭土的成垢倾向较小。
刘伟成颜世刚姜炳南刘昌其
关键词:相互作用油层结垢化学驱油
在用碱的化学驱油中硅铝垢的生成Ⅱ碱与岩芯组分的成垢机理和性能被引量:2
1996年
分别用X光衍射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考察了固相与碱作用过程中固相中垢的生成和液相中硅、铝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指出,碱使固相中的硅、铝转入液相中,在温度、压力和组成合适的条件下生成铝硅酸盐结晶,晶粒逐渐长大而析出成垢。固相组成不同,生成的垢不同。蒙脱土,辽河和胜利岩芯与NaOH生成高硅垢。Na2CO3与辽河和胜利岩芯的成垢趋势很弱。在化学驱油中选用Na2CO3为碱剂是合适的。
刘伟成颜世刚姜炳南
关键词:相互作用油层结垢化学驱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