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飞
- 作品数:8 被引量:5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壳聚糖-小干扰RNA纳米粒对U25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预防胶质瘤术后复发采取化学疗法和放射治疗,因敏感性低及胶质瘤对其产生抵抗,并未提高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目前广泛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有望取得突破。观察靶向端粒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壳聚糖(chitosan,CS)-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ing RNA,siRNA)纳米粒在体外进行RNA干扰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广东省神经外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完成。制备针对hTERT基因的CS-siRNA纳米粒,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及大小。按转染试剂的不同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不含转染试剂及siRNA),阳性对照组(Lipofectamine TM2000转染siRNA),阴性对照组(含30nmol/L阴性对照siRNA的纳米粒),裸siRNA对照组(含30nmol/LsiRNA),空白CS纳米粒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取对数生长期的U251细胞转染后,采用CCK-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并计算抑制率;Hoechst33342/碘化丙啶双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TERT-mRNA表达变化。结果:①原子力显微镜下CS-siRNA纳米粒,呈球形,形状一致,大小约87nm。②阳性对照组、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Hoechst33342/碘化丙啶双染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裸siRNA对照组和空白CS纳米粒对照组大多为低蓝色的正常细胞;阳性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以高蓝色的凋亡细胞为主。④阳性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裸siRNA对照组、空白CS纳米粒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显著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阳性对照组最为明显(P<0.05),G2/M期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⑤阳性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hTERTmRNA表达明显下调,30,90nmol/LsiRNA纳�
- 姚鹏飞柯以铨王建奇许刚周振军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端粒酶反转录酶RNA干扰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Ad-GFP)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染和表达的量效关系及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用该载体构建基因修饰BMSCs的可行性。方法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293细胞包装制备病毒,以不同滴度的Ad—GFP(1×10^3~1×10^10PFU/ml)转染BMSCs;细胞计数法分析转染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血清撤离加入β-巯基乙醇诱导转染Ad—GFP的B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结果3~6代BMSCs表面标志CD34、CIM5阴性而CD29、CD44阳性,当病毒滴度为1×10^7PFU/ml时转染率为55%,为1×10^9及1×10^10PFU/ml转染率均为85%,但1×10^10PFU/ml时出现细胞病理现象,7d荧光表达最强,28d仍可见荧光表达,转染Ad-GFP的BMSCs经β-巯基乙醇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结论合适滴度的Ad—GFP可以高效转染BMSCs,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不影响诱导分化功能,BMSCs可以作为Ad—GFP载体系统进行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
- 许刚徐如祥姜晓丹周德祥姚鹏飞秦昆蔡颖谦邹雨汐秦玲莎唐艳萍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细胞分化
- 重组VEGF165-PE38融合基因对裸鼠移植性人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E)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对裸鼠移植性人脑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索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裸鼠背部皮下注射U251细胞建立移植性恶性胶质瘤模型,9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裸鼠分为未治疗组、PBS组、空质粒组、重组质粒组,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31、PE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注射后第16天重组质粒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质粒组裸鼠移植瘤MVD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质粒组裸鼠肿瘤组织PE呈阳性表达,而在空质粒组、PBS组及未治疗组均为阴性表达。结论VEGF165-PE38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对人脑恶性胶质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一种有效抗肿瘤血管治疗的新策略。
- 柯以铨胡昌辰姜晓丹王育胜孙新林薛杉张发兵姚鹏飞蔡颖谦
- 关键词:融合基因抗血管治疗
-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与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对策被引量:3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 钟天安王建奇姚鹏飞徐越贾军张浚
- 关键词: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胃肠道感染
- 壳聚糖纳米粒介导hTERT-siRNA干扰恶性胶质瘤U251细胞的实验研究
- 恶性肿瘤是中国内地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恶性胶质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发病率8~10/10万,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青年人发病率高。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
- 姚鹏飞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恶性胶质瘤U251细胞预后
- 文献传递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病毒载体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基因(Ad-GFP)腺病毒载体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染和表达的量效关系及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用该载体构建基因修饰BMSCs的可行性。方法在体外分离培养人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293细胞包装制备病毒,以不同滴度的Ad-GFP(1×10~3~1×10^(10)PFU/mL)转染BMSCs,细胞计数法分析转染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血清撤离加入β-巯基乙醇诱导转染Ad-GFP的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结果3~6代BMSCs表面标志CD34、CD45呈阴性而CD29、CD44呈阳性;当病毒滴度为1×10~7 PFU/mL时转染率为55%,1×10~9及1×10^(10)PFU/mL滴度时转染率均为85%,但1×10^(10)PFU/mL滴度时出现细胞病理现象;7 d荧光表达最强,28 d仍可见荧光表达。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表达Ad-GFP的BMSCs有三种亚群结构;滴度≥1×10~6 PFU/mL时,BMSCs增殖在早期受到抑制,且呈剂量依赖;转染Ad-GFP的BMSCs经β-巯基乙醇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结论合适滴度的Ad-GFP可以高效转染BMSCs,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不影响诱导分化功能,BMSCs可以作为用Ad-GFP载体系统进行基因治疗研究的种子细胞。
- 许刚徐如祥姜晓丹周德祥姚鹏飞秦昆蔡颖谦邹雨汐秦玲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载体细胞分化
- RNA干扰及其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降解特异性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抑制靶蛋白表达的现象。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RNAi这一现象以来,RNAi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经过大量临床前期试验表明,针对特异性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治疗胶质瘤是行之有效的。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 姚鹏飞柯以铨王建奇姜晓丹
- 关键词:小干扰RNARNA干扰基因治疗神经胶质瘤
- 壳聚糖-siRN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CS)-siRNA纳米粒的特点,并分析其理化性质。方法将CS、三聚磷酸钠(TPP)和siRNA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CS-siRNA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中siRNA含量,计算包封率、siRNA的体外控释能力;凝胶电泳分析与胎牛血清作用后纳米粒中siRNA的稳定性。结果成功制备的CS-siRNA纳米粒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匀;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为83.3 nm,zeta电位+24.2 mV;包封率为95%,24h内siRNA的体外释放率不足20%;电泳结果表明CS-siRNA性质稳定,能够阻止RNase对siRNA的降解,具有保护siRNA的作用。结论离子凝胶法制备CS-siRNA纳米粒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纳米粒体外能显著延缓siRNA释放,保护siRNA免受降解。
- 姚鹏飞柯以铨王建奇姜晓丹周振军许刚胡昌辰蔡颖谦
- 关键词:SIRNA壳聚糖纳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