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桔
- 作品数:48 被引量:16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鲁甸M_S6.5地震孕育环境的重力学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鲁甸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东侧,主破裂为NW走向,其震中区处于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过渡地带,走滑和推覆构造发育,目前对该地震的孕震构造环境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争议。基于此,利用EGM2008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5阶离散小波变换,分离得到反映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利用实测重力剖面数据,分析其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计算并绘制其归一化总梯度(NFG)图像,研究了地壳密度变化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莲峰断裂与昭通-鲁甸断裂之间布格重力异常呈现SW-NE向的"高-低-高"型异常特征,鲁甸主震及余震均分布于低值带内,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沿包谷垴—小河一带(低异常条带)向SE推进,至昭通鲁甸断裂受阻,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震;2)第3阶小波细节显示:上地壳负重力异常与主要断裂分布一致性非常好,反映了由断裂运动造成地壳浅部物质破碎而呈现出重力异常减小,震中附近NW向负异常条带可能与大凉山断裂向S发展有关,推测NW走向大凉山断裂向S扩展运动是鲁甸地震发震的直接动力来源;3)第4阶小波细节显示鲁甸震中存在明显的正异常,印证了中地壳内部高密度体的存在;第5阶小波细节显示鲁甸震中处于正异常区,预示着地幔物质的侵入,地幔隆升产生地壳引张力和印度板块推挤产生的压扭力是鲁甸地震震源拉张和走滑的动力来源;4)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图像显示:"变形"显著且E倾的小江断裂带为区域控制性断裂,鲁甸震源底部存在稳定的局部"不变体",稳定的密度不变体对此次地震破裂具有限制作用,是导致震源新生破裂规模有限且切割较浅的原因;5)通过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比较,认为昭通-鲁甸断裂孕震能力明显偏弱,其最大发震能力应在7级左右。
- 谈洪波申重阳玄松柏吴桂桔杨光亮汪健
-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离散小波变换归一化总梯度地壳结构
- 重力潮汐时间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 本文详细分析了腾冲台、成都台、昆明台三个台站潮汐因子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分析了腾冲、昆明,成都三个台站潮汐因子近三年来的变化特征,地震主要发生于潮汐因子变化曲线的下降阶段,震后一般逐渐恢复,且地震前都呈现一个...
- 吴桂桔申重阳杨光亮谈洪波
- 关键词:地震活动重力潮汐
- 文献传递
- 四川长宁及周缘重力数据融合及深浅构造特征研究
- 2024年
- 高精度地球物理数据是获取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基础,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级地震,近期该区域多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且区域内地震的发震诱因存在争议。本研究以实测重力剖面数据为基准,首先寻找重力场模型数据与实测重力剖面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式;然后对重力场模型数据进行修正,采用双线性插值法获取研究区内高精度网格数据;以长宁MS6.0地震震中为中心点,提取4条重力剖面并采用密度反演获取跨长宁MS6.0地震震中的地壳密度差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重力场模型数据与实测重力数据间的映射关系式计算所获取的融合数据精度小于5%;长宁及周边震群发震区域对应三叠纪地层且震群多沿背斜、向斜发生;长宁MS6.0地震位于剩余布格重力异常0~30 mGal的正低值区域和密度反演高低转换带上0.048~0.058 g/cm^(3)的正低值区域,该区域位于长宁背斜上的大地湾断层与双河背斜轴部隐伏断层的交汇处。本研究可为多源重力数据融合提供技术基础,服务于以动力学为基础的地震物理预测。
- 麻继文吴桂桔邹正波邹正波王嘉沛
-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密度反演
-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武汉地热田中的应用研究
-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探测地壳的浅层电性结构,或者对浅层地壳结构进行地球物理场的透视成像,以达到了解地表地层,寻找矿产资源及解决各种水文工程地质等目的。在众多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中,电法勘探由于其源的多变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解决...
- 吴桂桔胡祥云霍光谱
- 关键词: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地热田
- 文献传递
- 银川盆地-吉兰泰断陷带布格重力异常及归一化总梯度的构造意义
- 银川盆地-吉兰泰断陷带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该段的构造运动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相互运动有关,新生代以来华北应力场的转变使得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块体发生相互拉张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构造运动以大陆内部的伸展变形...
- 吴桂桔申重阳谈洪波杨光亮
- 关键词:地震归一化总梯度
- 文献传递
- 金川—芦山—犍为剖面重力异常和地壳密度结构特征被引量:22
- 2015年
- 重力剖面金川—芦山—犍穿越芦山震区,近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长约300km,测点距平均2.5km,采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与同址GPS三维坐标测量,获得了沿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密度分层结构正反演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垂直断裂走向的宽广的巨型重力梯级带,重力变化达252×10^-5 m·s^-2以上(龙泉山以西),反映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陡变(约14.5km)性质;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过渡区(龙门山断裂带与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之间)存在(30~50)×10^-5 m·s^-2的剩余异常"凹陷",可能与上地壳低密度体、山前剥蚀与松散堆积和推覆体前缘较为破碎有关;剩余密度相关成像显示地壳密度呈现分段性特征,在芦山地震位置出现高低密度变化;地壳呈现三层结构,四川盆地上、中、下地壳底界面平缓,反映其稳定阻挡作用,而松潘—甘孜块体上、中、下地壳底界面明显往盆地逐步抬升,反映出青藏高原往东的强烈挤压作用;松潘—甘孜块体往东推覆变形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内,推覆深度随离龙门山断裂带愈近而越浅.本文通过对密度分布及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芦山地震及龙门山地区地壳构造背景和当前活动性的深部动力环境特征.
- 杨光亮申重阳吴桂桔谈洪波石磊汪健张品王嘉沛
-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地壳结构龙门山断裂带
-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重力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被引量:3
- 2022年
- 文中基于滇西地震实验场1986-2014年间近30a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重力场的长期变化背景。结果表明,重力场长期变化背景以负变化为主,年平均变化率约为-1.24×10^(-8)m/s^(2);空间分布上,重力场变化的剧烈程度与断裂带分布和历史强震活动存在密切关联,红河断裂北段、龙蟠-乔后断裂对本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和地震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界作用。结合地壳垂直形变、地壳结构和区域动力学背景对重力场变化机理进行分析,重力场整体负变化趋势可能反映下地壳物质流引起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而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的细节则与区域动力学背景下具体断裂带的活动特性以及相关的局部性物质分布变化有关。
- 郝洪涛王青华王青华张新林吴桂桔韦进
- 有状态的Web服务及其在.NET上的实现被引量:2
- 2007年
- 传统的Web服务不能进行状态的保存。为了实现有状态的Web服务,文章研究了基于数据库的有状态Web服务和基于单件模式的有状态Web服务两种实现方法。并以身份验证为例,分析了Web服务的消息传递机制,探讨了有状态Web服务在.NET框架中的实现方法。
- 吴桂桔陈建国蔡帆
- 关键词:WEB服务单件模式
- 红河断裂带北、 中段近期重力变化及深部变形被引量:2
- 2021年
- 地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结构与变形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性。为检测其地壳现今深部物质迁移和变形特征,文中利用红河断裂带北、中段2013—2019年3条流动重力剖面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和去除地表垂直运动、地表水循环、剥蚀和冰川均衡调整引起的重力效应,获取了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引起的趋势性重力变化信息。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近期的重力动态变化具有分段性特征:北段、中段和中南段剖面的平均变化率为(-0.39±1.30)μGal/a、(0.16±1.57)μGal/a和(0.29±1.25)μGal/a,北段剖面以红河断裂为界,NE侧呈负变化、SW侧呈正变化,SW侧相对NE侧以(3.1±0.55)μGal/a·100km的重力变化率增加,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背景下深部物质跨越红河断裂带后受澜沧江刚性块体阻挡、质量不断累积的特征;中段剖面断裂带区域的重力变化率比两侧低,体现了红河断裂的深部控制作用;中南段剖面的重力整体呈正变化,反映了印支、华南块体与川滇菱形地块间相互侧向挤压、深部物质累积的性质。基于重力变化反演的莫霍面变形结果表明:近期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平均以0.54cm/a的速率持续隆升,北段、中段和中南段的平均变形速率为-0.06cm/a、1.36cm/a、0.32cm/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非均衡构造运动作用;北段莫霍面自东向西由下沉逐渐转为隆升;中段东侧隆升、西侧下沉;中南段变形速率低且两侧差异小;红河断裂带区域的变形速率明显低于两侧地块,体现了其对地壳深部变形较强的边界控制作用。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活动性研究提供新的约束。
- 汪健申重阳申重阳谈洪波谈洪波胡敏章梁伟锋张新林张新林吴桂桔
-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重力反演
-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重力固体潮参数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探讨重力固体潮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收集分析芦山震区附近17个台站震前2 a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VAV调和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日波和半日波潮汐参数,主要研究半日波M 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 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的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
- 黄雅申重阳韦进吴桂桔谈洪波
- 关键词:重力固体潮潮汐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