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然
-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比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 倒伏一直是制约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之一。由于倒伏涉及的因素多,机制复杂,前人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对氮素的响应机制研究却很少。为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
- 吴晓然
- 关键词:抗倒伏性状氮素茎秆强度
- 文献传递
- 江苏省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1
- 2014年
- 以江苏省13个行政区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50年来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水稻总产增加了2.9倍,总体呈"南减北增"趋势。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种植面积呈"双峰型"变化曲线,总体增加了12.9%,是总产上升的关键条件;不同地区间,苏北是驱动江苏总产上升的主要地区,苏中次之,苏南最低。水稻种植格局的"南缩北扩"是水稻总产格局"南减北增"的主要原因。水稻单产水平上升明显,不同地区间,苏北单产增幅大于苏南,其中,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是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总体有利于单产提高,气象产量的增幅,由北至南趋势逐渐加大。进一步扩大苏北水稻种植面积,稳定苏中,控制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稳定江苏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再创新继续提高水稻单产潜力,特别增加苏北地区水稻单产水平,是江苏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 杜永林张巫军吴晓然李刚华王绍华刘正辉唐设丁艳锋
- 关键词:水稻
- 基于茎秆充实度分析氮对粳稻抗倒伏的影响
- 【研究背景】江苏是我国重要的粳稻产区,合理施用氮肥是粳稻增产的重要措施,而生产中过量氮肥施用是植株倒伏,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前人研究多针对籼稻品种,且集中于施氮对茎秆表观形态方面的研究。因此,通过深入探讨氮对粳稻茎秆抗倒...
- 张巫军李刚华吴晓然翁飞刘正辉唐设丁承强王绍华丁艳锋
- 关键词:粳稻氮素抗倒伏茎秆强度
- 文献传递
- 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比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被引量:33
- 2015年
-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31.8%。与Ⅱ优084比较,Y两优2号成熟期田间倒伏率明显减少,倒伏指数下降19.0%,差异达显著水平,原因是Y两优2号基部节间显著缩短,茎壁明显增厚,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显著提高,从而弥补了茎秆粗度方面的劣势;其基部节间单位长度茎干重虽略有降低,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显著增加,抗倒伏性提高。随施氮量增加,超级杂交籼稻基部节间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导致倒伏指数显著上升。大幅增加氮肥水平显著降低了抽穗期单茎鞘干重和灌浆后期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叶鞘干重,从而使得茎秆质量变劣,且叶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持能力降低;此外,基部节间茎、鞘中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随之下降,倒伏风险增加。Ⅱ优084在较低的施氮水平下,折断弯矩大幅降低,甚至低于Y两优2号高氮水平,导致倒伏指数明显上升,尽管增加氮素用量未能显著增加其倒伏率,却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产量。【结论】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以弥补茎秆粗度不足的劣势,增加叶鞘充实程度,提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撑作用,是增强超级杂交籼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的主要途径。氮素�
- 吴晓然张巫军伍龙梅翁飞李刚华刘正辉唐设丁承强王绍华丁艳锋
- 关键词:抗倒伏氮素茎秆强度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西南稻区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8
- 2015年
- 以西南稻区三省一市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8—2013年该区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2013年西南稻区水稻总产增加了40.0%,其中,1980s—1990s水稻总产增幅较大,1990年后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呈"波浪式"下降,降幅达11.0%,其中,种植面积以四川为主,达45%以上,云南种植面积及占西南稻区的比值稳中有升;1980s—1990s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单产平均水平仍低于7 000kg/hm2;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单产提高,以四川、云南表现最为明显。稳定云南水稻种植面积,遏制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促进西南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抗逆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结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云南和四川水稻单产水平,是西南稻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 张晓梅丁艳锋张巫军吴晓然李刚华
- 关键词: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