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友三

作品数:50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29篇小麦
  • 17篇锈菌
  • 17篇秆锈菌
  • 11篇麦秆
  • 10篇小麦秆锈菌
  • 10篇小种
  • 7篇锈病
  • 7篇生理小种
  • 6篇盘菌
  • 6篇核盘菌
  • 6篇秆锈病
  • 5篇抗性
  • 4篇毒力
  • 4篇毒力频率
  • 4篇毒素
  • 4篇育种
  • 4篇植物
  • 4篇致病类型
  • 4篇种群
  • 4篇种群动态

机构

  • 50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学院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50篇吴友三
  • 13篇姚平
  • 13篇王崇仁
  • 12篇曹远银
  • 9篇吴畏
  • 8篇刘维志
  • 7篇杨家书
  • 5篇傅俊范
  • 5篇常乃滔
  • 5篇黄振涛
  • 5篇贾显禄
  • 5篇高必达
  • 4篇高增贵
  • 3篇程晖
  • 2篇陈捷
  • 2篇章钰文
  • 2篇张书绅
  • 2篇张穗
  • 2篇林柏青
  • 2篇薛应龙

传媒

  • 14篇沈阳农业大学...
  • 11篇植物病理学报
  • 5篇植物保护学报
  • 4篇真菌学报
  • 2篇湖南农学院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植病、菌...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年份

  • 6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 3篇1999
  • 1篇1997
  • 5篇1996
  • 5篇1995
  • 4篇1994
  • 6篇1993
  • 4篇1992
  • 3篇1991
  • 4篇1990
  • 5篇1989
  • 1篇198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1990~1994)被引量:10
1997年
1990~1994年5年间一共分离鉴定了小麦秆锈菌菌株1224个,鉴定出21C3CKH、21C3CKR、21C3CTR、21C3CTH、21C3CPH、21C3CPR、21C3CFH、21C3CF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C2MFR、34MKG、34MFG、34MFK、34C1MKH、34C1MKR、34C1MFH等19个致病类型,分布于云南、福建、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苏、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等1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种植1000hm^2以上的绵阳20、绵阳19、绵阳15、绵阳11、扬麦三号、扬麦四号、扬麦五号、浙麦一号、浙麦二号及阿勃、晋2148、川麦八号、川育四号、川育十四、川麦20、西幅四号、西幅七号、蜀万831、宛7107、宝丰一号、小堰六号、苏麦三号等品种和近年来育出的部分新品系和高代材料,特别是在地处小麦秆锈菌易变区四川省首次发现了对小麦秆锈菌单抗基因Srll有毒力的21C3CTR等致病类型。
姚平曹远银刘维志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秆锈菌致病类型毒力频率
1992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被引量:4
1993年
1992年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2个点的72个品种上,采集小麦秆锈病标样105份,从中分离到256个菌株,鉴定出21C3、34C2和34 3个生理小种,包括21C3—CKH、21C3—CK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MKG、34-MKR和34-MFR9个致病类型。生理小种21C3出现频率居首位为85.2%,其中21C3-CKR为50.4%、21C3-CKH为34.8%。利用256个菌株对42个SR单基因系进行了毒为频律测定,其中SR5、10、15、26、30、31、33、35、37和38的毒力频率为2%-22%;SR22、SR22、23、24、32、GT和Wd-1的毒力频率为22%-50%;SR12、13、14、18、19、27、28、和29为50%-80%,而SR9e、11、21无毒力。
姚平曹远银贾显禄周灶建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
小麦抗秆锈病近等基因系生化差异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4 个以中国春为背景的小麦近等基因系及中国春间可溶性蛋白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有一定差异,可溶性蛋白种类及 POD、EST、CAT 同工酶图谱有较小差异。总的看,ISr5-Ra、ISr5-Sa、ISr6-Ra 和ISr11-Ra很接近,Chinese Spring 与它们差异稍大。
贾显禄刘维志高增贵常乃滔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近等基因系
细辛叶枯病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被引量:5
1995年
细辛叶枯病(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Deighton)是一种毁灭性新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早春可再生大量次生孢子,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多循环病害。气流和雨滴飞溅是田间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种苗带菌可进行远距离传播。低温、高湿、强光有利病害流行,其中温度是影响田间流行动态的主导因素。周年发病动态可分为春季始发期、初夏盛发期、盛夏抑制期、秋季复发期和越冬休眠期5个阶段。采用种苗消毒、田园卫生、遮阴栽培和速克灵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降低田间菌源基数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对策。大面积示范推广后,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和经济效益。
傅俊范王崇仁吴友三王文魁
关键词:细辛叶枯病侵染循环
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被引量:9
1994年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及冬后北传桥梁区内的品种除鄂恩1号外,其余均未含有效抗性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偶发区内的品种含有Sr5,22,25等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易发区(主要东北春麦区)内的品种主要含有Sr13,14,22,32,35,36,37,Gt等单个或结合基因.结果也表明:中国小麦品种对秆锈菌,尤其是对优势小种ZIC3的抗性水平明显地由南向北呈梯度增强局势.
曹远银姚平朱桂清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秆锈菌基因推导
核盘菌侵染循环类型的研究被引量:9
1992年
对核盘菌科7个种21个代表菌株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分4种侵染循环类型:1.土传病害类型:包括人参菌核病、细辛菌核病和向日葵小菌核病菌,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2.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油菜、黄瓜、大豆、莴苣、萝卜、红花和紫云英菌核病,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3.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黄瓜、油菜、葡萄和大葱灰霉病,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未见有性世代,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侵染,以分生孢子和健病株接触构成再侵染。4气传、种传、土传病害兼有型:包括向日葵菌核病,其特点是子囊孢子从花或茎侵染造成盘腐和茎腐,菌核、带菌种子萌生菌丝体侵染造成苗腐和立枯。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王崇仁汪国森吴友三
关键词:核盘菌植物病害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被引量:18
1989年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吴畏杨家书常迺滔吴友三薛应龙
关键词:毒素
核盘菌可溶性蛋白质及同工酶电泳研究被引量:5
1989年
为了研究核盘菌的分类和生理分化问题,对供试的28个核盘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电泳谱带以及紫外光吸收峰图形的试验研究,其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属于核盘菌属有四个种,即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Whetzelinia sclerotiorum(Lib.)Korf & Dumont),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 Erikss.,细辛核盘菌(S.asari Wu et C.R.Wang和人参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人参菌核病的另一分离菌和油菜菌核病的一个分离菌其谱带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谱带相似,应归属于与葡萄孢属(Botrytis)相应的核盘菌。在核盘菌S.sclerotiorum种群中,南方菌系与北方菌系的可溶性蛋白质稍有差异,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强度也稍有不同,可能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刘万仁王崇仁吴友三
关键词:核盘菌同功酶电泳
核盘菌属(Sclerotinia)真菌有性世代的研究被引量:6
1992年
本文较系统地报道了核盘菌属(Sclerotinia)5个种16个代表菌株真菌的有性世代形成规律,结果是S.sclerotiorum和S.trifoliorum菌核1年内可在春、秋两次萌发子囊盘。菌核萌发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在适合条件下,花盆内埋藏的菌核可在3年内萌发完,子囊盘发育过程分为针状期、膨大期、漏斗期和平盘期。子囊盘历期的长短和子囊盘放射子囊孢子持续期受菌核大小、温度、湿度和埋土深度的影响,其持续时间1~60d。子囊孢子生活力高温和强光照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子囊孢子生活力可长60d以上。而S.asari和S.schinseng的菌核有性世代则很难形成,在自然条件下,S.minor菌核未发现形成子囊盘。
汪国森王崇仁吴友三
关键词:核盘菌属子囊孢子真菌
小麦秆锈菌鉴别寄主品种Orofen对小种21C3和34C2抗病基因的单体分析被引量:1
1992年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_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_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_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_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_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_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x^-和;1—;1^(++)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张书绅章钰文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秆锈菌寄主品种抗病基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