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术后
  • 4篇颌面
  • 3篇镇痛
  • 3篇气管
  • 3篇肿瘤
  • 3篇口腔
  • 3篇口腔颌
  • 3篇口腔颌面
  • 3篇急性肺损伤
  • 3篇后处理
  • 3篇肺损伤
  • 2篇地佐辛
  • 2篇异氟烷
  • 2篇应激反应
  • 2篇正颌
  • 2篇正颌术后
  • 2篇手术
  • 2篇气管插管
  • 2篇全身麻醉
  • 2篇转录

机构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吕翔
  • 4篇姜虹
  • 4篇朱也森
  • 3篇徐辉
  • 3篇辛志祥
  • 2篇董翔
  • 2篇林宇
  • 2篇李启芳
  • 1篇陈超
  • 1篇胡蓉
  • 1篇黄慧敏
  • 1篇严佳
  • 1篇孙璐璐
  • 1篇石昭泉
  • 1篇蒋珏
  • 1篇孙宇
  • 1篇陈志峰
  • 1篇张凌
  • 1篇蔡叶
  • 1篇郑永超

传媒

  • 6篇中国口腔颌面...
  • 3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氟烷后处理减轻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所致急性肺损伤
2012年
目的研究异氟烷后处理对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单纯行开腹关腹术;CLP组,行CLP建立大鼠ALI模型;异氟烷组,CLP模型建立后4h,使大鼠吸入体积分数为0.014的异氟烷2h。分别在实验后6和24h,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作为6h亚组和24h亚组。取腹主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取左肺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取心脏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浓度,取右肺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W/D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LP组和异氟烷组的paO2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肺组织W/D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值均<0.05),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异氟烷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均较CLP组小,与CLP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肺组织无明显损伤;CLP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严重,24h亚组的损伤更为明显;异氟烷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较CLP组轻。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偶见NF-κB表达阳性细胞,CLP组见大量NF-κB表达阳性细胞,异氟烷组的NF-κB阳性细胞数目较CLP组减少。结论异氟烷后处理对脓毒症ALI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和NF-κB的表达实现的。
吕翔董翔李启芳姜虹朱也森
关键词:异氟烷急性肺损伤盲肠结扎穿孔后处理核转录因子-ΚB
音乐疗法在90例正颌术后带管患者镇静镇痛中的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在正颌术后带管患者镇静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择期行正颌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A、B组分别给予0.4、0.8μg/(kg·h)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C组则给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h)+音乐疗法。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术毕入监护室后3 h(T1)、6 h(T2)、9 h(T3)、12 h(T4)平均血压、心率以及镇静镇痛评分,比较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C组在T2、T3、T4时间点平均血压均高于B组,A、C组心率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B组(P<0.05)。B、C组Ramsay镇静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组而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患者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少正颌术后带管患者右美托咪定使用量,具有辅助镇静镇痛作用,效果确切,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辛志祥孙璐璐林宇吕翔
关键词:音乐疗法正颌外科镇静镇痛应激反应
异氟烷后处理对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异氟烷(ISO)后处理对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及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后ISO干预组(Sham-ISO组)、脓毒症诱发ALI模型组(ALI组)和脓毒症诱发ALI后ISO干预组(ALI-ISO组),每组30只。取ALI组和ALI-ISO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诱发ALI模型,建模后6 h,ALI-ISO组大鼠予以吸入1.0 MAC ISO 2 h。每组留取10只大鼠进行生存率分析。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处死前30 min经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肺组织进行肺泡通透性检查(伊文思蓝含量测定)。各组其余10只大鼠处死前采血测定血清NO含量;取右肺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蛋白检测;测定肺湿/干质量比和肺水含量,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肺泡通透性指数(LPI),检测肺组织iNOS活性。结果 ALI-ISO组大鼠建模后24、48 h和10 d的生存率均高于ALI组。对各组大鼠的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积分、肺湿/干质量比、肺水含量、肺组织伊文思蓝含量、LPI、血清NO含量、肺组织iNOS活性等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LI组和ALI-ISO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Sham组和Sham-ISO组(P<0.05),而ALI-ISO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ALI组(P<0.05)。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显示:ALI组和ALI-ISO组均显著高于Sham组和Sham-ISO组(P<0.05),ALI组与ALI-I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 MAC ISO后处理可降低脓毒症诱发ALI大鼠的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ALI程度,提高生存率。
董翔胡蓉吕翔李启芳姜虹朱也森
关键词:异氟烷后处理急性肺损伤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中不同输液成分对血糖和电解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中不同输液成分对血糖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104例年龄在3个月~2岁的接受唇腭裂修补术的婴幼儿患者,根据术中输液的不同组成分为3组。A组(n=37):单纯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B组(n=49):组合输注组,先在25 min内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6ml/kg),然后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C组(n=18):单纯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术中检测血清Na^+、K^+和血糖浓度,并应用SAS 6.12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3组术中Na^+、K^+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中,高血糖(>11.1mmol/L)发生率分别为A组21.62%(8/37例)、B组6.12%(3/49例)和C组0(0/18例)。A组术中血糖的(8.06±2.81)mmol/L,比C组(5.66±1.69)mmol/L显著升高(P<0.05)。结论:小儿唇腭裂修补术中单纯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组合输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更有利于维持术中血糖稳定和血电解质平衡,术中应监测血糖浓度。
方怡徐辉吕翔陈超姜虹朱也森
关键词: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全身麻醉术中输液血糖浓度电解质
抑制SUMO特异性蛋白酶1在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抑制SUMO特异性蛋白酶1/低氧诱导因子-1α(SUMO-specific protease 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SENP1/HIF-1α)信号通路在减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小鼠LPS致急性肺损伤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经LPS处理后肺组织中SENP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采用小干扰RNA法敲除小鼠淋巴瘤巨噬细胞(RAW264.7)SENP1的表达,用LPS处理对照组和干扰组细胞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活性。结果:小鼠急性肺损伤后肺组织中HIF-1α蛋白和SENP1 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经LPS处理后,干扰组caspase-3、iNOS和MPO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抑制SENP1/HIF-1α通路可减轻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
马禕文吕翔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Α急性肺损伤
不同体位对正颌术后气管拔管安全性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正颌术后患者轻度镇静下不同体位拔除气管导管的应激反应和安全性差异,为正颌术后拔管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全麻下行正颌手术患者230例,根据拔管体位分为平卧位组(n=115)和侧卧位组(n=115)。比较2组患者拔管前5 min(镇静状态下,T0)、拔管前1 min(平卧位/侧卧位,T1)、拔管后1 min(T2)、拔管后5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作为评价拔管应激反应指标;比较2组患者拔管后鼻出血、口腔渗血、声嘶、咽痛、哮鸣音、喉痉挛、咳嗽、躁动以及舌后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评价拔管安全性指标。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T1时侧卧位组的SBP、DBP及HR显著高于平卧位组(P<0.05);T2及T3时侧卧位组SBP、DBP及HR显著低于平卧位组(P<0.05)。侧卧位组舌后坠发生率为0.87%(1/115),显著低于平卧位组的6.96%(8/115,P<0.05)。侧卧位组咳嗽发生率为3.48%(4/115),显著低于平卧位组10.43%(12/115,P<0.05)。两组患者鼻出血、口腔渗血、声嘶、哮鸣音、喉痉挛、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轻度镇静下,侧卧位拔管能减轻正颌术后患者拔管应激反应并减少舌后坠及咳嗽发生率,提高拔管安全性。
王烨黄慧敏王圆吕翔
关键词:正颌手术气管拔管体位应激反应安全性
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Sprague-Dawley(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od组)、右美托咪定5μg·kg-1·h-1组(Dex2组)、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肽吡咯烷(PDTC)组,每组15只。缺血再灌注24h后,每组随机取6只,行神经功能评分(NDS评分),并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所占比例;6只采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余3只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脑梗死灶海马区细胞核内NF-κB亚基P65的表达情况。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间ND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血再灌注24h后,与Mod组比较,Dex2组和PDTC组的脑梗死面积比例显著降低(P值均<0.05);假手术组未见白色脑梗死区域。与假手术组比较,Mod组、Dex2组和PDTC组的细胞凋亡指数(AI)值、梗死灶海马区P65的相对含量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Mod组比较,Dex2组和PDTC组的AI值、梗死灶海马区P65的相对含量均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5μg·kg-1·h-1后处理能明显降低SD大鼠脑梗死面积比例和海马CA1区AI值,通过抑制NF-κB活化参与抗炎性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蔡叶严佳吕翔徐辉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核转录因子神经保护后处理
鼻腔气管导管固定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在平卧位和头颈部后仰位下鼻腔气管导管固定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经鼻腔气管插管的患者24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钢丝加强型(wire-reinforced,WR)气管导管和预铸直角弯度型(Ring-Adair-Elwyn,RAE)气管导管2组,进行气管插管。采用薄膜压力传感器测量患者导管固定前、后平卧位和后仰位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导管固定前,WR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在平卧位时比RAE导管高51 mmHg(P=0.005),后仰位时比RAE导管高68 mmHg(P=0.0007)。WR组导管固定前,后仰位比平卧位压力增加24 mmHg(P=0.0005);导管固定后,平卧和后仰位压力未见统计学差异(P=0.1514),导管固定显著降低平卧位(P=0.0005)和后仰位(P=0.0005)时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RAE组导管固定前,平卧和后仰位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无统计学差异(P=0.3394);导管固定后,平卧位和后仰位压力也无统计学差异(P=0.7910),导管固定显著降低平卧位(P=0.0005)和后仰位(P=0.0005)时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结论:无论平卧位还是后仰位,导管固定均可有效降低WR气管导管和RAE导管对鼻部的压力。与WR气管导管相比,RAE导管可显著降低对鼻部的压力。
胡文月吕翔孙宇
关键词:鼻翼气管导管气管内插管溃疡
瑞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啶对口腔颌面外科全麻苏醒期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啶对口腔颌面外科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3组:瑞芬太尼组(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在手术结束10 min前,R组予以持续TCI输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1.5 ng/m L;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3组患者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amsay镇静评分、呛咳人数、躁动人数、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组和D组心率、平均血压在拔管时显著低于C组(P〈0.05);R组和D组Ramsay评分在拔管后5、10min显著高于C组,且D组显著高于R组(P〈0.05);R组和D组发生呛咳和躁动的人数均显著低于C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均可明显减轻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呛咳和躁动,不延长拔管时间。右美托咪定较瑞芬太尼在苏醒期间能提供更长时间的镇静作用。
陈佳伟吕翔张凌陈志峰
关键词: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口腔颌面手术
不同保温措施对头颈肿瘤手术后麻醉复苏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措施对头颈肿瘤手术后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全麻下行头颈肿瘤手术、资料完整的患者125例,根据术中采用的保温措施分为常温组(A组)31例、保温毯组(B组)36例、温液仪组(C组)32例和保温毯+温液仪组(D组)26例。比较4组患者复苏期血压、体温、心率、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全麻复苏期患者体温、心率和血压波动B、C和D组均显著低于A组,且D组波动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B、C和D组患者均显著低于A组,且D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B、C和D组患者均显著低于A组,且D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头颈肿瘤手术患者采用保温措施,特别是综合保温措施,可明显提高复苏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复苏安全性。
林宇蒋珏吕翔
关键词:保温全身麻醉麻醉复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