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文婷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德国浪漫主义
  • 5篇文学
  • 5篇浪漫主义
  • 3篇主义
  • 3篇晚清
  • 3篇五四文学
  • 3篇民族
  • 3篇民族传统
  • 3篇民族主义
  • 2篇中国文学
  • 2篇晚清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困境
  • 2篇莱尔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2篇波德莱尔
  • 1篇续写
  • 1篇喧哗
  • 1篇知识分子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卢文婷
  • 1篇昌切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学术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波德莱尔诗歌翻译对戴望舒诗歌创作之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波德莱尔《恶之花》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深远。戴望舒的《〈恶之花〉掇英》是中国译介波德莱尔的重要文本。从20世纪20年代求学于震旦大学,到40年代出版《〈恶之花〉掇英》,可以说,戴望舒的一生一直与波德莱尔相伴。波德莱尔诗歌深刻影响着戴望舒的创作。通过翻译《恶之花》,戴望舒在东方应和着波德莱尔的诗学主张和审美追求。戴望舒也在翻译中改造了波德莱尔,进而影响了当时中国的诗风。
卢文婷
关键词:波德莱尔翻译
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从晚清到“五四”)
2012年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此框架下,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向后看")与探索内心("向内看")的主题,就被排除到了"五四"浪漫主义的影响根源之外。这一误读,既曲解了文学史的事实,同时也无助于理解从晚清到"五四"复杂的文化困境与诉求。本文试图从"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播、误读与变形入手,以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为中心论题,在显性与隐性的双重层面上挖掘德国浪漫主义对本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卢文婷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中国文学晚清众声喧哗文化困境民族传统
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
卢文婷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晚清文学民族主义民族传统
文献传递
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 ——从晚清到“五四”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
卢文婷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晚清文学民族主义民族传统
从冯至《河上》看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困境
2011年
《河上》的主题并非歌颂婚姻自主和美满爱情,而具有更深刻的文化意蕴。《河上》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语境下改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母题。lyra和箜篌这一对极具文化意味的意象,隐喻着"五四"知识分子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选择的困境。冯至试图以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来消解死亡—乡愁,重建民族自信与希望。这种以文化世界主义来达成民族主义诉求的做法,并不足以摆脱文化选择的困境。《河上》便是这种困境的文学写照。
昌切卢文婷
关键词:冯至德国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文化困境
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被引量:4
2011年
在以启蒙、革命、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境下,五四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译介,偏重于"革命"的英国(拜伦)浪漫主义,而遮蔽指向民族传统与神秘主义的德国浪漫主义。译介的缺失造成了文学史建构对德国浪漫主义影响的忽略,但德国浪漫主义所滥觞的文学母题与文体实验,却通过其后续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以暗流的形式影响着五四文学。以《野草》为个案,通过分辨鲁迅创作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可以追溯五四浪漫主义的另一面:指向内心与传统的德国根源。
卢文婷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五四文学
波德莱尔作品中的反现代性-以19世纪中叶法国绘画风格转型为背景
卢文婷
关键词:波德莱尔反现代性城市文学本雅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