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国
- 作品数:51 被引量:38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融合——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构建
- 本论文通过对'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析论证,从理论上分析了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揭示了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仅仅是'经济人'或'道德人'在起作用,而且是'经济人'与'道德人'之融合支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道德活动、政治活动和...
- 刘志国
-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市场经济
- 文献传递
-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栲树爆芽物候格局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芽的活动和芽库动态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生活史对策。为了研究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爆芽物候特征及其生活史对策,在2008年3~6月间对栲树自然种群的爆芽物候及芽变化进行了观察,定期记录了栲树的爆芽情况,包括被标记标准枝的芽数、芽所处阶段等参数,分析研究了栲树的爆芽物候特征。结果表明:栲树芽的发育集中在3~4月下旬,芽发育过程依其形态可分为:休眠期(第一阶段B0)、萌动期(第二阶段B1)、爆芽期(第三~第五阶段B2~B4)3个时期。爆芽各阶段种群、个体、小枝的物候参数基本相同。爆芽物候进程在第三阶段为双峰曲线,在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呈单峰曲线。在林下和林窗两种生境下第三阶段爆芽物候在时间上基本相同,而第四、第五阶段在时间上林下比林窗滞后。栲树在爆芽阶段并不存在早开始早结束的关系,虽然芽进入各阶段的时间不同,但最终出叶时间相对集中。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爆芽物候受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春季温度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使得栲树爆芽物候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协调。
- 孙灿蔡永立刘志国杨乐
- 关键词:栲树物候种群统计
- 基于数字海图及遥感的近60年崇明东滩湿地演变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利用9幅崇明东滩湿地1951—2006年海图数据,10幅MSS,TM及ETM+卫星数据,采用水边线及等深线叠加技术,将湿地陆面及水下部分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崇明东滩湿地近60 a的演变。结果表明:①东滩湿地目前的演变过程已趋于稳定,在长江口河势稳定的情况下,将保持"南冲北淤、部分交替、中部淤涨"的态势;②人类活动是东滩湿地自然演变的重要驱动力,白港潮汐通道的封堵使东滩湿地成陆过程大大加快,东滩湿地0 m线较为稳定地向东部扩展,在人类逐年围垦活动的干预下,湿地面积虽然逐年增加,但潮间带结构已偏离湿地自然状态,高潮滩面积所占比重减少,且成不连续分布,海堤直接暴露于外部海洋环境中,将降低对灾害天气的防御能力。
- 郑宗生周云轩田波姜晓轶刘志国
- 关键词:数字海图湿地遥感
- 长江口水域夏季鱼卵和仔稚鱼年间变化被引量:11
- 2015年
- 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8月(夏季)在长江口水域(30°30'—31°45'N,121°15'—123°10'E)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采集的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到种的种类有17种,隶属于8目13科,以鲈形目种类最多,11种,其次是鲱形目,5种,其他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种类数存在明显年间差异,2005年种类数最多(鱼卵3种,仔稚鱼8种),其次是2009年和2011年,2008年种类数最少(鱼卵1种,仔稚鱼5种)。优势种年间更替明显,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虾虎鱼(Gobiidae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在2005年是优势种,2008年优势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2009年优势种为鳀鱼、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虾虎鱼等,2011年虾虎鱼和小公鱼(包括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成为优势种。200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密集区在嵊泗列岛附近水域,2008年鱼卵和仔稚鱼出现较少,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密集区;2009年鱼卵数量较少,仔稚鱼数量较多,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口以外123°E附近水域;2011年鱼卵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北支口门外附近水域,仔稚鱼在调查区内分布相对均匀。
- 刘守海王金辉刘材材秦玉涛刘志国邓邦平
- 关键词:长江口鱼卵仔稚鱼
- 长江口潮滩湿地植被光谱分析与遥感检测被引量:11
- 2007年
- 通过野外实测长江口潮滩湿地主要植物的光谱特征,分析和提取了优势植被的光谱特征参数和波段.考虑到潮滩湿地植被在生长特点、季节和盖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采用了组合光谱特征波段的植被指数对长江口潮滩湿地植被进行分类检测,以期在现有的多光谱遥感影像上提高分类精度,检测出潮滩湿地植被空间分布的变化.分别计算了实测夏季和秋季的RVI,ND-VI,SAVI和MSAVI四种植被指数,得出不同植被指数对潮滩湿地植被不同盖度和不同季节的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多光谱TM影像上,验证这几种植被指数在TM影像上的分类精度,结合实地考察,发现MSAVI应用到多光谱TM影像上对潮滩湿地植被的分类检测效果最好,但时相应选择夏季.
- 张杰沈芳刘志国
- 关键词:植被指数光谱分析
-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爆芽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以广泛分布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37种主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爆芽的起始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结束时间等爆芽物候参数研究常绿阔叶林中主要木本植物的爆芽物候同步性的特征.结果表明:(1)大部分植物爆芽起始时间集中在3月下旬,高峰时间集中在3月底4月初,结束时间集中在4月上旬;(2)不同植物爆芽同步性不一,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在所有植物中爆芽同步性最高(CV值为1.23),橄榄槭Acer olivaceum爆芽同步性最低(CV值为0.32),其余植物爆芽同步性介于两者之间;(3)37种主要本木植物爆芽的起始时间、高峰时间、结束时间同步性较高,爆芽开始早的植物,结束时间较早,且持续时间越长,结束时间越晚;(4)根据不同植物种类爆芽动态的特点,爆芽物候的格局分为3类:单峰格局、双峰格局、多峰格局.
- 杨乐蔡永立刘志国孙灿
- 关键词:植物学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中栲树展叶期叶片的虫食格局被引量:5
- 2009年
- 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展叶期。虽然展叶期短暂,它却可能是了解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为了解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在展叶期叶片的虫食格局和展叶方式对叶片虫食的影响,研究了栲树展叶期内的虫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栲树展叶的两个阶段(折叠期和打开期),虫食叶片的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打开阶段的日虫食频度和日虫食率显著高于折叠阶段(F1,32=8.97,p=0.0054;F1,32=12.38,p=0.0014),展叶期最终叶片虫食频度为50.72%,叶片虫食率为8.25%。折叠期叶片主要受到低强度的虫食,打开期叶片虫食则以较大强度的虫食为主。展叶期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夜间,夜间虫食率显著高于日间虫食率(t=2.51,p=0.017),变化趋势与日虫食率一致。栲树叶片在展叶的两个阶段可能采用了不同的防御对策。
- 刘志国蔡永立李恺杨乐孙灿
- 关键词:栲树幼叶
- 江苏陆地海岸线绿潮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5年
- 2012年12月—2013年5月对江苏启东蒿枝港至连云港西大堤长约730 km岸线内的69个岸滩堤坝站点进行了绿潮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绿潮藻出现的站点占总设置站点的26.09%,出现绿潮藻岸线长度约占整个江苏调查岸线长度的22.83%;岸滩上绿潮藻主要生长在沿岸石堤、养殖围坝和植被较浅相对稀疏的草滩上,绿潮藻种类组成主要有浒苔(Ulva prolifera)、曲浒苔(Ulva flexuosa)和缘管浒苔(Ulva linza).1—3月浒苔为主要优势种,4—5月曲浒苔为主要优势种,缘管浒苔在历次调查中其湿重生物量均很低.5月岸滩上固着绿潮藻量约36.7 t,不及海上飘来附着在岸滩上绿潮藻量的1/10,岸滩上固着绿潮藻中浒苔的量约为同期海上飘来浒苔湿重生物量的0.6%,岸滩堤坝不会是引起绿潮暴发的主要源头.
- 邓邦平徐韧刘材材秦玉涛刘志国刘守海程祥圣何培民叶属峰张正龙季晓
- 关键词:绿潮浒苔缘管浒苔
- 基于目标种保护的生态廊道构建——以崇明岛为例被引量:35
- 2009年
- 景观破碎化和适宜生境面积减少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廊道的构建为陆行野生动物扩大活动范围提供了空间途径,从而增加了物种基因交流的机会,提高了种群的生存能力。上海市崇明岛是一个地理上孤立的冲积沙岛,随着岛上森林斑块的减少与破碎化,依赖林地生境生存的陆行动物个体与种群数量大大减少。本文以崇明岛为例,选择上海市一级保护动物刺猬作为目标种,在分析其生活习性和基质斑块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最小耗费模型和GIS手段,实现了生境斑块之间的最佳连接,建立了以目标动物保护为目的的生态廊道规划方案。
- 郭纪光蔡永立罗坤左俊杰刘志国倪静雪
- 关键词:生态廊道景观规划
- 长江口外低氧区特征及其影响研究被引量:15
- 2012年
- 通过对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在长江口30°20′N-32°30′N,122°15′E-124°20′E范围海域开展的7次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长江口海域低氧现象的年际、季节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该海域夏季存在长江口和浙江南部两处低氧区域,低氧现象主要发生在20~50 m水层;低氧海域与非低氧海域的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分布状况与低氧区的存在与否未能发现相关关系。低氧区是底栖生物生物量的高值区,多毛类是其中最多的底栖生物种类,对低氧环境的耐受程度较高。
- 刘志国徐韧刘材材秦玉涛蔡芃
- 关键词:长江口溶解氧低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