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宇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5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石岛海域污损生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石岛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实验,综合分析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等特点,并与邻近海区污损生物群落进行了比较。本次调查共发现污损生物21种,分析结果表明,石岛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季种类最多、丰度最大,秋、春季次之,冬季则很少有污损生物附着。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可将月板分为三个群落组,温度较凉爽的4月、5月和10月为一个群落组,温度最高的6月、7月、8月和9月为一个群落组,其余月份温度最低,为一个群落组,SIMPROF分析检验表明,各群落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特征种各有不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在季板和年板中,只有夏季板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这与小型节肢动物的爆发性增殖有关。和邻近海域相比,调查海域生物量偏低,但污损生物随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 李继业冷宇潘玉龙徐兆东鲍萌萌沙婧婧
- 关键词:污损生物群落结构
- 天津临港工业区滩涂开发一期工程海域使用论证
- 高振会王培刚石强张洪亮冷宇张洪欣杨东方
- 海域论证是涉及社会需求、环境发展和相关利益者权益的复杂工作。该研究结合工程海域的环境特点,针对工程可能造成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设置了四个主要环境问题重点专题研究与论证主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采用了现场海水水质、海洋...
- 关键词:
- 关键词:滩涂开发海域使用论证
- 黄岛电厂温排水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以黄岛电厂温排水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2010年9月调查了电厂温排水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9个站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76种,平均生物量5.79 g/m2,平均密度830 m-2。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各样本大型底栖生物分析得出,调查区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各样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42~4.25之间,平均指数为3.67,其中靠近温排水区域站位的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丰度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靠近排水口处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对调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解释量达到60.5%,影响范围为排水口附近温升在3℃以上的区域。
- 赵升刘旭东张爱君刘一霆冷宇
-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温排水群落特征
- 渤海海区赤潮灾害的监测与损失评估研究
- 刘宇中张洪亮窦月明张爱君张恒广郭明克王培刚宋文鹏秦龙渊张汉德崔文林阎涛周勋李钦亮冷宇赵宏徐辉徐子钧
- 通过对渤海赤潮监测特殊环境和赤潮监测技术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多项业务化赤潮监测技术难题,建立了渤海赤潮监测网络和赤潮信息传递网络,大幅度提高了渤海海区赤潮发现率和监测效率,缩短了赤潮监测信息至沿海减灾用户的传递时间,建立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赤潮监测网络
- 黄河口泥螺种群夏季分布特性及其与底质环境的关系被引量:8
- 2013年
-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 吴文广冷宇张继红张守本杜美荣
- 关键词:泥螺种群黄河口
- 一种底栖动物采集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栖动物采集器,包括直筒状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一端朝外作为底栖动物样品的收集口,另一端依次连接有若干个用于样品逐级分离的网袋,所述网袋为由围成圆筒状的侧网以及连接在侧网底部的底网形成的顶部开放的...
- 刘一霆温若冰刘欣禹冷宇徐兆东王振钟
- 黄河口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1
- 2013年
- 根据2004-2010年7个航次(每年8月初至9月上旬)共200个站位的黄河口附近海域生态调查资料,研究其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黄河口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137种,丰度变化范围为(71.51~2 296.31)×104个/m3,优势种类历年变化较大,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垂缘角毛藻(Chaetoceros lacinios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多样性指数值远岸区域普遍高于近岸区域,低值区多数位于入海的河口附近。聚类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大致可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
- 冷宇赵升刘霜刘一霆李钦亮刘旭东
- 关键词:浮游植物黄河口
- 黄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盐行为及年际变化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根据2004年-2010年5月和8月共13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24个站位的海水化学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等营养要素的行为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无机氮中硝酸盐浓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7年间,无机氮浓度略有下降,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波动趋势,2008年以前铵盐浓度上升趋势明显;由于无机氮浓度相对过高造成该海域属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况。
- 刘霜张继民冷宇崔文林
- 关键词:黄河口年际变化
- 2004—2015年春季小清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变化被引量:4
- 2018年
- 为了解小清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潍坊市沿海防护堤和海冰灾害对其的影响,于2004—2015年春季在该区域进行了底栖生物的逐年采样,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12年间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8种,依据种类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为5组,防护堤建设之前的2004年和受防护堤建设及海冰灾害影响较小的2013年分别单独为一组,防护堤建设期间的2005—2008年为一组,在此期间动物群落受工程影响较大;防护堤建成之后的2009—2012年为一组,在此期间动物群落主要受海冰灾害的影响;2014年和2015年为一组,动物群落趋于稳定;丰度变化范围为218~1522 ind·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1.83~123.41 g·m-2;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香农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3.12、0.51和2.5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防护堤的建设和海冰灾害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造成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
- 刘一霆刘一霆冷宇徐兆东冷宇温若冰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防护堤海冰
- 荣成近海潮下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2016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山东荣成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并对调查海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发现163种大型底栖动物,双唇索沙蚕(Lumbrineris cruzensis)、多丝独毛虫(Tharyx multifilis)、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2016年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01.83ind·m^(-2),平均生物量为58.89g·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的季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50~2.58、0.80~0.87、1.20~1.8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度的群落分布格局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水深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荣成近海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本研究揭示了荣成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可为该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刘欣禹沙婧婧刘一霆冷宇冷宇王振钟潘玉龙张继民潘玉龙鲍萌萌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