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冰飞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绿地
  • 2篇基于GIS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植物种
  • 1篇植物种类
  • 1篇梯度分析
  • 1篇卫星影像
  • 1篇物种
  • 1篇相态
  • 1篇景观格局指数
  • 1篇可达性
  • 1篇可达性分析
  • 1篇降水
  • 1篇公共绿地
  • 1篇北部
  • 1篇GIS
  • 1篇城市
  • 1篇城市绿地
  • 1篇城乡

机构

  • 3篇北京农学院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北京天房绿茵...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市交通委...

作者

  • 4篇侯冰飞
  • 3篇冷平生
  • 1篇贾宝全
  • 1篇孙建新
  • 1篇王文和
  • 1篇王雅利
  • 1篇姜超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北京农学院学...
  • 1篇农业科技与信...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北京市北部城郊绿地景观格局梯度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2009年北京市昌平区2m分辨率的GEOEYE-1遥感影像,采用梯度分析与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城郊绿地总体景观格局及大中小斑块类型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强度的降低,城郊绿地斑块整体增加,破碎化程度降低,边界简单化,连通性增大。同时随着城市化强度的降低,小型斑块减小,破碎化程度降低,形状先简单后复杂;中型斑块先增多后减少,破碎程度先增大后减小,边界简单化;大型斑块整体增多,破碎化程度先高后低,边界简单化。随着城区到乡村的转变,绿地结构由小型斑块占优经中型斑块逐步转变为大型斑块为主。另外,所选用的景观格局指数多在城市化边界区出现急剧变化,表明城市化进程对绿地格局有显著影响。
侯冰飞冷平生周志红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梯度分析
基于GIS的北京市城二区公共绿地可达性分析
2013年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衡量城市绿化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来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和绿地景观质量的模型参数,通过ArcGIS软件运用网格法对北京城二区公共绿地可达性进行研究,得到中心区绿地不足,分布不合理,居民可达性不高的初步结论。
侯冰飞周志红王雅利冷平生
关键词:GIS城市绿地可达性
北京市城乡交错区绿地和植物种类的构成与分布被引量:17
2016年
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沿着城-乡过渡带绿地类型与植物种类构成正发生着显著变化,认识这种变化对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北京市北部城乡交错区沿城-乡梯度设立由5个边长5 km的正方形(样窗1至样窗5)组成的总面积为125 km^2的样带,采用Geo Eye-1高分辨率卫星全色影像,结合实地普查,对样带内的土地利用情况、绿地类型及植物种类构成与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内不透水面指数为42%,绿地率56.08%,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1.92%。沿城-乡梯度不透水面指数逐渐减少,绿地率逐渐增加,绿地类型从城市绿地转变为平原农田为主的生产型与防护型绿地,到山区以风景林为主的林地;(2)样带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98科313属481种,其中北京本地种75科216属330种,占总数的68.61%;国内引进种37科62属72种,占总数的14.97%,国外引进种32科70属79种,占总数的16.42%;(3)样带各样窗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包含全国全部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型是该区的最主要类型,占总属数的23.3%;之后依次是泛热带分布占17.3%、世界分布占14.1%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占10.9%,总的热带分布型植物达到31.6%,主要由一部分少种属和绝大多数单种属构成;(4)沿城-乡梯度植物种丰富度顺序为:样窗3>样窗2>样窗1>样窗4>样窗5,乡土种所占比例沿城-乡梯度升高,从样窗1的67.08%提高到样窗5的87.76%,除样窗3外,其余样窗中国外引进种的比例均高于国内引进种。
侯冰飞贾宝全冷平生王文和
关键词:城乡交错区卫星影像绿地植物多样性
基于雪雨比的黑龙江省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1960-2015年黑龙江省27个气象站的日均降水和温度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的降雪量和雪雨比长年变化,并对气候变化于降水相态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1960-2015年间,黑龙江省年均降雪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3.3 mm·(10a)^-1,并于2003年出现了突变,突变后增加了34.3%;降雨量则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造成黑龙江省的雪雨比显著上升,倾向率为7.6%·(10a)^-1。黑龙江省降雪的多年变化分布呈较为一致的增加趋势,幅度由东向西逐渐降低;降雨分布则表现出复杂的地区差异性,但总体上南部变化幅度大于北部;雨夹雪量变化总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尤其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一线为界,东西差异十分明显。雪雨比和降雪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降雨量发生显著减少的地区雪雨比的显著增加。此外,降雪起始日滞后和结束日提前共同造成了黑龙江省平均降雪季长度的显著缩短,共减少了18天左右。主要原因是春季温度的上升幅度高于秋季,特别是最低气温变化更显著。相比之下年降雪日数没有显著变化;降雪强度则显著增大,趋势为0.8mm·(d·10a)^-1。
侯冰飞姜超孙建新
关键词:降水相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