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琳
- 作品数:45 被引量:242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冬季台风“南玛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 本文运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2月初登陆我国台湾的冬季台风“南玛都”的热力、动力结构作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台风“南玛都”与夏季台风的结构特征是一致的,具有暖湿中心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特征,台风...
- 何洁琳
- 关键词:台风
-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 何洁琳万齐林管兆勇林爱兰王黎娟
- 关键词:气候动力学季节内振荡
- 南海ITCZ异常变化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可能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强度指数,研究了南海ITCZ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TC[South China Sea–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SCS-G TC)]活动的可能影响,并从异常强、弱南海ITCZ年份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海表温度等变化特征来尝试揭示南海TC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南海ITCZ强度指数与南海TC的生成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趋势变化间的关系存在不同。南海ITCZ的强、弱显著地影响到南海TC的生成频数。强南海ITCZ年,南海TC频数偏多;弱南海ITCZ年,南海ITCZ频数偏少。强、弱南海ITCZ年对于南海TC的生成源地、TC的维持时间以及路径和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动力和环境条件方面,强、弱南海ITCZ年可能差异较大。异常偏强年,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环流,上层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季风槽在南海区域偏强、位置偏南。与OLR表示的深对流区相配合,存在暖的海表温度和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辐合,在高层存在相应的强的气流辐散,形成了极有利于南海TC发生发展的条件。弱南海ITCZ年则相反。另外,ITCZ强年,太平洋异常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出现为La Ni?a特征,南海ITCZ区对流活跃,强度偏强。反之,ITCZ弱年则表现为El Ni?o特征,南海ITCZ关键区的对流强度偏弱。这些结果可为深刻认识南海TC的生成规律以及对南海TC的预报提供线索。
- 黄小燕管兆勇何洁琳何立
- 关键词:热带辐合带热带气旋年际变化
- 广西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被引量:7
- 2017年
- 利用位于广西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内的4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4年历史气候观测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和气候变化指数方法,对优先保护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先保护区气候总体朝暖干化发展: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和日照减少。年气温平均升高速率为0.155℃·(10 a)^(-1),年降水日数平均减少速率为4.0 d·(10 a)^(-1),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减少速率为0.7%·(10 a)^(-1),年日照时数的平均减少速率为4.3 h·a^(-1)。部分地区发生了低温日数减少,高温日数增多的变化:低温日数减少主要集中在九万山区、桂北南岭地区和桂西山原区;高温日数变化主要分布在桂西山原区、桂西岩溶山区、大明山区、九万山区和沿海地区。秋、冬季强降水日数的增多变化和重旱日数的增多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桂西岩溶山区、大明山区和沿海地区。广西3类生物多样性典型生境地中,岩溶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程度最大,气候变化风险最高,沿海和海岛地区次之,桂北南岭山地等原始森林地区气候保持最稳定,风险最低。广西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中95%以上地区处于中等及以下等级的风险区内,西林是保护区中唯一的高风险等级区。
- 何洁琳黄卓谢敏周美丽
- 关键词:岩溶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与MJO的联系被引量:8
- 2013年
- 利用客观MJO指数及定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群发标准,初步研究了西北太平洋TC群发特征及其与MJO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30°N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平均每年发生3.6次TC群发过程,在1978—2009年间TC群发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但群发强度无明显变化;(2)当MJO强对流位于印尼群岛东部(即位相5)和西太平洋东部(即位相7)时西北太平洋TC最易群发;而当MJO对流主要位于非洲(即位相1)和印度洋西部时(即位相2)时,TC群发受到抑制;(3)TC群发活动后MJO的传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TC群发活动本身及其引起的海气相互作用通量的改变有关。
- 何洁琳何洁琳段安民
- 关键词:热带气旋群发MJO
- 百色气候变化特征及城市适应策略建议被引量:12
- 2019年
- 利用气候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近60a来,百色出现了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一致的增暖变化,主要变化特征有:气温明显升高,年降水日数减少,冬季降水量增多,年日照时数减少;高温和干旱频率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暴雨日数偏多。与广西平均气候变化状况相比,百色的气候变化程度风险低于广西平均水平。预估到本世纪中期,百色气温仍将缓慢升高,干旱和强降水的强度可能加剧。建议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科学评估城市气候承载力,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提升生态气候环境监测及自然灾害预警应急能力,建设生态气候宜居城市。
- 何洁琳陆甲李艳兰谢敏黄卓周美丽黄雪松秦川
- 关键词:气候变暖暴雨干旱
- 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的适用性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析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探讨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监测评估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广西89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使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FSWB)、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分别模拟监测1961-2010年的广西农业干旱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指数的应用效果。【结果】IM_CI对农业干旱的历史灾情、典型过程的旱情演变、季节干旱频率的时空特征及季节的干湿特点有较好的描述,总体优于FSB。【结论】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较好,适用于广西农业的干旱监测评估。
- 陆甲李广海李艳兰何洁琳李耀先廖雪萍
- 关键词:农业干旱
- 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气候特征
- <正>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最早是英国生态学家诺曼.麦尔斯[1]提出的概念,用以定义应被优先保护的物种丰富且濒临灭绝风险的地区。广西的气候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环境,构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2—6],孕育了丰富的物种...
- 何洁琳谢敏黄卓周美丽
- 关键词:岩溶气温降水
- MJO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联系的统计事实、动力特征及能量转换机制
- 何洁琳段安民覃卫坚
- 广西冬季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MJO的联系被引量:5
- 2019年
- 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气象站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等逐日资料,NOAA-CPC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等,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广西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用功率谱、带通滤波、相关分析和滞后线性回归等方法,以及定义MJO相关降水事件,研究了广西冬季降水异常偏多年的降水低频特征及其与MJO的联系。(1)广西冬季降水特征以全区一致型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异常偏多年份的逐日降水具有14~26 d的低频周期。(2)MJO强对流在赤道印度洋东部发展并东传到西太平洋热带地区时,广西可出现冬季持续强降水。(3)当MJO异常对流在印度洋东部热带地区产生,中南半岛地区到华南地区上空为异常低频偏南和偏西南气流,有利于降水形成;当印度洋东部热带地区为MJO对流抑制区,华南地区上空为异常低频偏东气流控制,不利于降水产生。(4)华南地区上空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由热带印度洋地区的MJO对流激发的Rossby波列造成。
- 何洁琳陆虹何慧李艳兰周秀华
- 关键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冬季降水ROSSBY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