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焱
- 作品数:44 被引量:182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新药开发研究室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 二膦酸盐作用的细胞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0年
- 秦同文王志敏付焱许贞久
- 关键词:二膦酸盐药物作用破骨细胞细胞学
-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0年
- 付焱张嫡群杨继清
- 关键词:二膦酸盐类药物疗法构效关系
- 国产盐酸加替沙星对口腔中脆弱类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 2002年
- 目的 评价国产盐酸加替沙星与甲硝唑、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和克林霉素对口腔脆弱类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MIC)。结果 盐酸加替沙星、甲硝唑、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和克林霉素对口腔脆弱类杆菌MIC90 分别为 1.0 μg/ml、2 .0 μg/ml、16 μg/ml和 32 μg/ml。 结论 盐酸加替沙星对口腔脆弱类杆菌有着较高的抗菌活性 ,在体外的抗菌作用是司帕沙星的 2倍 ,环丙沙星的 16倍、克林霉素的 32倍、甲硝唑的
- 冯惠东赵磊付焱郭毅
- 关键词:口腔盐酸加替沙星脆弱类杆菌抗菌作用
- 紫杉烷类化合物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4年
- 综述了近年来紫杉烷类在植物化学和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新的紫杉烷类天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半合成衍生物。
- 付焱顾吉顺郭毅
- 关键词:抗癌药物紫杉烷类化合物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紫杉醇
- 欧亚旋覆花消炎镇痛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药效学研究
- 张嫡群王云志付焱查键蓬袁志芳吴一兵等
- 该课题首次对旋覆花属欧亚旋覆花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用现代化的分离技术和鉴定,从中分离鉴定21个化合物,七个为首次从该草药中分得。首次发现旋覆花属欧亚旋覆花草药具有镇痛作用,提取物既有中枢镇...
- 关键词:
- 关键词:旋覆花药效
- HPLC测定盐酸噻氯匹啶胶囊的含量及溶出度
- :测定盐酸噻氯匹啶胶囊的含量及溶出度。方法:以HPLC测定,色谱条件为:YWG-C<,18>色谱柱,乙腈选用ODS-C<,18>柱,流动相:-0.02mol·L<'-1&g...
- 郭毅郑德海王丽萍韩学静付焱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美金刚原料药中三氯甲烷的残留量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美金刚原料药中三氯甲烷残留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B-1701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检测器为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200℃,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结果:三氯甲烷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1.2~60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6%(RSD=0.8%);定量限为1.02pg;3批样品中三氯甲烷残留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盐酸美金刚原料药中三氯甲烷残留量的测定。
- 宋更申郭毅付焱闫凯
- 关键词:盐酸美金刚三氯甲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残留量
- 邻氯间硝苯啶的合成被引量:3
- 1991年
- 近十年来国内外对1,4-二氢吡啶类心血管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先后推出了多种以“地平”为词干的新药。作者在合成邻氯间硝苯啶的基础上合成了2,6-二甲基-4-(2-氯-3-硝基苯基)-1,4-二氢吡啶-3。
- 马桂林黎文志付焱张振杰许立锋高从元
- 苯并呋喃酮衍生物在制药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苯并呋喃酮衍生物的新用途,即在制药中的新应用。实际上,本发明公开了苯并呋喃酮衍生物作为镇痛剂的应用。动物试验表明,100~500mg/kg的剂量该化合物能抑制化学刺激与热刺激所致的疼痛,进一步的药理学试验证实...
- 张嫡群任雷鸣付焱袁志芳王志云张兰桐
- 文献传递
- COMT活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相关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的活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建立体外反应体系,以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DBA)为底物,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终反应产物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3-methoxybenzoic acid,4-OH-3-MBA)的浓度,以此反映COMT的活性。应用此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及待检者外周血中COMT活性,并比较子宫内膜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COMT的活性差异。结果:可溶性COMT(soluble-COMT,S-COMT)是子宫内膜组织中COMT的主要活性形式,子宫内膜组织中S-COMT活性明显高于外周血中S-COMT的活性(P=0.00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COMT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COMT的活性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人子宫内膜组织中COMT的活性改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李方付焱李俊玉刘雪静李利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血液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