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丛艳君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十五”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玉米生长
  • 3篇玉米生长发育
  • 3篇生长发育
  • 3篇土壤
  • 3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特性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理化性质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方式

机构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丛艳君
  • 2篇黄瑞冬
  • 2篇许文娟
  • 2篇王进军
  • 2篇丛志坚

传媒

  • 2篇玉米科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Ⅰ.中耕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1
2005年
2002~2003年在0~3次中耕条件下研究了中耕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中耕增大了玉米倒伏率,降低了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株高及各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对花粒期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少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丛艳君黄瑞冬许文娟王进军丛志坚
关键词:玉米生长发育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Ⅱ.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在0~3次中耕条件下研究了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中耕降低了0~20cm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生育后期0~10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免中耕处理平均值高于其它处理;收获期10~20cm土壤容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子粒形成期、乳熟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其中各时期免中耕土壤容重最大。中耕对土壤孔隙度数量、比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耕降低了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转化酶的活性。少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丛艳君黄瑞冬许文娟王进军丛志坚
关键词:玉米土壤理化特性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以玉米富友1号为试材,对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和土壤性状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形态性状、生理形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明确中耕的主要作用及其存在的意义,为玉米节本增效栽培和少中耕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丛艳君
关键词:玉米生长发育耕作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